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大要闻 >人大会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4-02-10 信息来源:三门峡人大网

关于三门峡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4年2月10日在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三门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会林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在向大会报告三门峡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帮助下,全市上下抢抓全省“三大国家战略”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围绕我市“三大战略定位”,坚持以“四大一高”引领经济转型,持续推进“一高两化”,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全市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05亿元,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84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05亿元,增长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1.8亿元,增长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1亿元,增长2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1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一)推进“四大一高”战略,领跑转型发展道路。大通关建设持续完善。三门峡海关投入运行,三门峡海关监管查验场建成,国家铝质检中心一次性通过“三合一”认证和国家质检总局综合评审,国家果品与果蔬汁检测重点实验室落户三门峡。大交通建设持续推进。全年完成大交通投资7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5%。三淅高速灵宝至卢氏段、郑卢高速洛宁至卢氏段、三灵快速通道建成通车;蒙西铁路即将开工建设,渑垣高速、运宝高速等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商贸建设持续繁荣。大中海商业文化广场、义乌国际商贸城等商贸项目开业,华创国际城市综合体、喜天下特色商品城等一批大型商贸项目稳步推进;第二届特博会成功举办,签订贸易购销合同79亿元,现场销售额突破4亿元,参观购物人数超30万人次,拉动相关产业实现收入21亿元。大旅游建设持续提升。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博会(三门峡分会场)和第十九届黄河旅游节暨投洽会,黄河丹峡、汉山风景区建成国家4A级景区,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联合创建5A级景区工作扎实推进。全年旅游总收入176.5亿元,增长17.6%;接待海内外游客2054万人次,增长16.9%。高新产业持续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1.9亿元,完成增加值55.4亿元,分别增长25.6%、23.7%;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二)狠抓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投资拉动效益显著。一是重点项目建设成绩突出。列入省政府考核的16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5亿元,超计划55个百分点,进度居全省前列;省督办重点项目联审联批事项提前四个月完成全年任务,稳居全省第一;307个市级“四大一高”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22.5亿元,完成投资数创历年新高,并提前四个月完成全年投资目标任务,超计划64.5个百分点。义煤综能公司1000万方煤制气及综合利用一期等132个项目建成投用,中电投响屏山4.95万千瓦级风电场等169个项目按节点计划有序推进。二是产业集聚区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7个省级产业集聚区预计完成投资474亿元,增长22%,其中,完成工业投资428.8亿元,增长35.4%;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可达4个;开工建设了中金集团黄金产业园、骏通车辆年产10000辆起重举升类专用车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4个污水处理厂建成,路网覆盖率大幅提升,产业集聚区基础及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三门峡产业集聚区跨入省级高新区行列,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全省“十强”。三是争取上级支持项目个数和资金额实现双突破。全年共争取已到位中央、省政策性项目支持资金13.22亿元,比去年多争取1.12亿元,涉及交通、农业、社会事业、工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十一大行业517个项目,实现争取项目个数和资金规模双突破。
  (三)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一是以“一高两化”为引领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围绕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发展共实施亿元以上工业转型升级项目82个,完成投资160亿元。其中,同人铝业铝合金铸造及深加工等21个项目开工建设,义腾新能源年产3600万平方米涂覆隔膜等40个项目建成投产。汽车制造业、煤化工产业增加值均增长25%,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4.5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二是农业、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总产6.2亿公斤;特色农业不断壮大,果品总产20.8亿公斤;烟叶栽植26.7万亩,收购70万担,均居全省第一;食用菌出口突破1亿元大关,中药材种植面积25万亩;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9.85万吨、5.12万吨和4.3万吨;缘份果业等6个产业化集群进入省名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2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通过国家验收,雏鹰黑猪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新解决17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在节会经济的带动下,推进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房地产等各行业全面发展,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开放合作成效明显。积极开展各类招商活动,签约项目153个,签约金额1003亿元。进出口总额完成2.9亿美元,增长26.7%;实际利用外资8.7亿美元,增长16.3%;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60.7亿元,增长22.9%;与中金集团、中烟集团、中电投等央企达成合作项目14个,总投资46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4亿元;与工农中建以及中原证券等16家金融机构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授信总额度1380亿元;中原证券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分公司挂牌成立,广发银行三门峡分行开业。四是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新增节能能力4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超额完成省定节能目标任务,并为我市完成“十二五”整体节能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进度,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8.6%,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一是“两区”建设顺利推进。7家“两区”发展规划全部获批,在全省地级市中首家完成“两区”发展规划的编制批复工作,三门峡商务中心区被评为全省首批商务中心区示范区。商务中心区建设范围内全年完成投资84亿元,6个特色商业区全年完成投资43亿元。二是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黄河公园一期建成投用,中心城区新增供热面积30万平方米,三门峡新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实施了三门峡市城区排水管网(雨水)改扩建工程、三门峡产业集聚区核心区集中供热管网工程、义马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卢氏县城第二水厂供水工程等一批中央补助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程顺利实施,义马市第二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等项目建成投用。
  (五)强化协调运作,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事项。一是编制完善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目前,《规划》编制已完成并征求国家部委和三省政府修改意见,已上报国务院审批。二是编制完善了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规划。在专业机构指导下,逐步完善了黄金、铝工业、煤化工、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五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规划实施重大项目212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建成投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5111亿元,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将成为支撑转型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三是争取将我市列入全国资源型城市规划。通过不懈努力,2013年1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将三门峡列入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之一,三门峡市被列为成熟型城市,我市转型发展进入国家“时间表”。四是争取三门峡市区被列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针对《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战略提出了多项修改意见,通过衔接汇报和积极争取,三门峡市区由省级重点开发区域上升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进一步提升了发展地位。五是举办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跨区域合作与承接产业转移高层对话”活动。在第二届特博会举办期间,举办了以“合力金三角”为主题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跨区域合作与承接产业转移高层对话”活动。这是中央电视台中国政策论坛栏目首次在省级以下城市录制,活动首次集合了三门峡市委书记和黄河金三角四市的四位市长,以及四市党政各主要部门的负责人,特别是全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范恒山司长亲临论坛指导,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合作路径,增强了黄河金三角四市的凝聚力,为四市促合作、谋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六是争取蒙西铁路建设晋豫指挥部落地三门峡。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蒙西铁路建设晋豫指挥部正式落户三门峡。同时,蒙西铁路三门峡段黄河公铁两用桥因途径黄河湿地,为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经过争取,蒙西铁路公司同意对其按照景观桥梁进行设计,预计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黄河湿地上又一条“靓丽风景线”。
  (六)加强调控调节,经济增长形势不断稳固。一是帮助困难行业企业渡过难关。通过加强产销对接、支持企业降本增效、开展大用户直购电试点等措施,帮助困难企业渡难关。充分利用省政府对产业集聚区9-12月份新增用电量每度电奖励1.8分钱的优惠政策,围绕煤炭、黄金、铝工业、铅冶炼等骨干企业,逐一现场办公、分类施策,帮助企业恢复了部分闲置产能。二是抓好电力迎峰度夏和保电度冬工作。加强对电网安全运行的报告和监控,确保电力迎峰度夏安全运行;开辟了电煤运输绿色通道,督促大唐发电公司严格落实煤电合同;积极争取省加大我市电煤火运力度,引导企业拓宽市场营销渠道,努力扭转煤炭企业库存压力大的被动局面,年底基本实现了煤炭企业产销平衡。三是打好第四季度“百日攻坚战”。坚持把保投资作为稳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尤其是四季度以来,针对新开工项目和计划竣工项目,下发了目标任务并逐个督导,扭转了新开工项目增长乏力和在建项目进度缓慢的局面。四是稳控物价工作取得新进展。启动价格调节基金150万元用于扶持市郊蔬菜大棚建设、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补贴涧南农贸批发市场春节期间减免的市场交易费等;完成对市区9家平价商店(专营区、销售点)的考核工作;积极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经济制裁共计488万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为2.5%,继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是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70.2%,省、市十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二是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深入实施“崤函创业扶持行动”,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3亿元,带动2.6万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2.86%。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和19%;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8742套,全面完成10个新农村建设任务,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四是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日益繁荣。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通过省政府考核验收,实验中学改扩建、实验小学迁建项目顺利完成;崤函古道申遗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验收;四年一届的全市七运会顺利举行;市中心医院通过省“三甲”验收,全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现了全覆盖。五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强化。在全省率先夺得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长安杯”。
  各位代表,在2013年经济形势愈加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市委坚强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和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和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面临的区域竞合发展压力仍然很大,改革创新的瓶颈仍然较多,民生需求与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及重点工作安排
  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2014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5%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9.5%以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任务。
  2014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市委统筹考虑抓改革、促调整、惠民生、防风险等各方面因素反复权衡作出的安排,既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精力更多地用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提质增效升级上来,也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激发干群士气,与现阶段我市潜在发展水平基本相符;既体现了积极进取精神,把握了“三大战略定位”的要求,有利于抢占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制高点,又不盲目追求高速度,表明我们要的是转型发展的真实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的速度。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四大一高”战略,推进经济增量转型
  一是强化开放带动,持续完善大通关。完善检验检疫查验场和配送仓库等配套设施;探索推行“属地申报、属地放行”的通关模式,推动与郑州海关、郑州铁路集装箱口岸战略联合,加快综合保税区申报。抢抓三门峡地处亚欧大陆桥核心地段优势和郑欧集装箱班列持续密集开通机遇,积极谋划建设陆港物流中心,推动开放型经济大发展。
  二是完善基础支撑,持续推进大交通。确保蒙西铁路项目年初开工建设;重点做好连霍高速改扩建、三淅高速卢氏至西坪段等2个项目续建工作;全力推进渑垣高速、运宝高速、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桥及引线等3个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完成省道250线灵宝至朱阳、省道314线洛三界至渑池仁村段建设及大中修养护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
  三是扩大消费需求,持续繁荣大商贸。以办好第20届黄河旅游节暨投洽会和第3届中国特博会为龙头,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带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为载体,积极引进城市综合体等大型商务商贸项目;强力推进天鹅湖环球金融中心、高阳山温泉度假区、嘉亿城市广场等项目建设;在中心城区重点打造面向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家居建材、小商品批发、农副产品、汽车交易、旅游服务、再生资源交易、工业原材料、金融服务8大品牌专业市场,形成商务中心区、湖滨特色商业区和中心城区东部3大专业市场群;扶持商贸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落实好企业工商登记改革措施,执行好“先照后证”制度,促进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争取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突破32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等新型创业实体5000家,总数达到5万家以上。
  四是挖掘增长潜力,持续发展大旅游。继续做好天鹅湖湿地公园和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联创5A级景区工作;完善燕子山、黄河丹峡、亚武山等景区功能,提升景区档次;结合主城区旅游建设,做好黄河公园二期建设和提档升级,积极规划建设特色旅游商业街区和大型旅游综合体;突出温泉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完善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旅游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造高铁沿线和黄河沿线旅游客源市场,深化“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合作。
  五是实施创新驱动,持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抓好丙尔金、速达纯电动汽车、河南能化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河南力源电池公司年产6000只万圆柱锂离子动力电池、康平高科年产1600万片导电玻璃等重大项目;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为目标,加强工程实验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实现我市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
  (二)持续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一是围绕“一高两化”,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持续发展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打造经济升级版。按照产业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产业延链、补链,打造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重点抓好中金黄金产业园、同人铝业铝合金铸件及深加工等9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年度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重点抓好骏通车辆1万辆起重专用车和1万辆多轮驱动矿用车、中原黄金机械加工、精密量仪企业整合等项目,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特种专用车、精密量仪、数控机床等产业链终端、高端产品,提升先进制造业的比重。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调整存量。实施黄金、煤化工、铝工业等传统支柱产业技改提升工程,提升信息化水平,帮助企业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强化管理和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增强造血功能,促其尽快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着力抓好义煤综能年产20万吨甲醇蛋白一期6万吨等龙头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技改提升和产品结构优化。推进高新产业规模化,扩大增量。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我市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抓好速达公司纯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平晟电子科技1200万套液晶显示模块、金源朝辉铜业年产1万吨压延铜箔、赛诺维制药异地扩建、孟成生物年产2000吨色氨酸等项目,积极参与全省打造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电子信息、高档铜箔、酶制剂、医药等产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是壮大传统服务业规模,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做大现代物流业。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抓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打造全国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的机遇,进一步做好三门峡市物流业发展规划布局,与航空港在产业上对接,在业务上融合发展,推动物流快递龙头企业在我市设立分公司或分拨中心,建立航空港区辐射金三角和西部地区的重要物流节点;重点抓好大一物流园、灵宝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航华物流、二仙坡黄河果品电子交易中心冷链项目等物流项目建设,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密切关注国家、省加快发展物流业的政策措施,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打造1-2个省级物流示范园区;依托三门峡海关、检验检疫等通关机制,加快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及功能提升,积极打造区域物流节点城市。发展养老、健康、社区服务业。发挥三门峡生态宜居的城市特点,结合房地产和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加大老年公寓、老年社区、保健院所等项目建设,创新服务模式,逐步建立满足不同需求的多样化的养老、健康服务体系;采用公建民营、民营公管的形式,大力创办社区服务实体。发展电子商务、金融、会展等新兴服务业。研究制定《三门峡市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引进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在我市布点;加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相关学科建设,对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培训,强化发展电子商务的意识;扶持大型商超、连锁店等实体企业建立网店,支持三门峡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研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创业、就业,培育一批家庭网店。金融业方面,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会展业方面,要充分利用三门峡国际文博城等会展平台,办好特博会等龙头活动,加快培育我市会展品牌,加大会展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房地产业。突出市场差异化原则,加大中小户型供应,持续繁荣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商务中心区建设,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楼堂馆所建设的政策规定,探索引进大型房地产企业入驻,进行综合地产和商业楼宇开发,大力发展商业地产和楼宇经济。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分离试点工作。力争每个县(市、区)选择1-2家企业作为试点,积极探索经验,并适时推广,进而促动现代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升特色农业质量和效益。稳定粮食生产,产量保持在5亿公斤以上。继续发展无公害优质苹果等特色果品和专用果品,果品总产20亿公斤,优质烟叶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蔬菜、中药材种植面积均达到30万亩,食用菌总规模达到1.5亿袋,出口干品100万公斤。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在培育发展好现有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围绕食用菌、中药材、生态养殖等方面,重点打造2—3个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进入下一批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名单。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以二仙坡苹果通过欧盟GAP认证、灵宝苹果荣获“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为契机,加大以果品为代表的我市知名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品牌资源整合力度,着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个以上。加快农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巩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创建成果,加快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检测监管体系,初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装备水平;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农机智能指挥调度系统。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内新发展家庭农场90家,总量达到150家以上,运转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850家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20家以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大石涧、鸡湾中型水库、槐扒提水一期泵站改造等重大水利工程,完成12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和5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再实现2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再解决10到2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农村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积极推动三项重点工作,强化经济发展的支撑
  一是继续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强化投资拉动力量。抓好项目谋划。2014年,初步安排实施市级重点项目280个左右,总投资2000亿元以上,年计划完成投资550亿元以上。拟争取列入省政府考核的项目21个,总投资538.3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07.6亿元。抓好项目按时开工。重点确保灵宝华鑫1万吨电解铜箔技术改造、新华水工机械厂异地扩建等144个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抓好在建项目。重点抓好中金集团黄金冶炼厂整体搬迁改造等139个续建项目服务保障,加快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50亿元以上。抓好项目储备。抓住中央下放审批权限的重大机遇,认真研究国家产业目录,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我市发展实际,围绕国家支持的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科学谋划,精心筛选储备更多重大项目,力争谋划储备80个亿元以上项目,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全力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要盯紧2014年中央投资方向、投资重点,特别是在铁路、保障性住房配套及基础设施、异地扶贫搬迁、养老服务体系等领域,做好项目筛选,加紧前期工作力度,主动对接协调,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支持,为我市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激活民间投资。落实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类项目为突破口,争取通过补助、贴息、奖励、购买服务等政策支持方式,结合其他利益补偿手段,全面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重点在交通、能源、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方面筛选一批重大项目向社会推介,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是持续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载体支撑力量。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主平台的作用,力争全年完成投资600亿元,占全市投资比例达到4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占全市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40%。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完善提升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实现产业集聚区主干路网全部打通,污水集中处理,供电、供水等要素保障到位。2.加大承接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力度,以铝工业、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招商选资,强化龙头带动和配套产业发展,着力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3.强化人才保障,结合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全方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引进紧缺高技能人才,增强人力资源保障能力。力争培训人员3.6万人次以上,引进高技能人才200人以上。4.完善技术创新平台,提高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力争2014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10家以上,推动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转移就业农民市民化。5.坚持集约发展,严格产业、环境、土地等准入条件,加快建立集约、绿色、环保、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三是继续加强运行调控调节,强化要素保障力量。要积极适应形势变化,进一步加强对全局发展趋势的判断和把握能力,把扩需求、强动力、稳企业作为主要着力点,努力稳定经济运行,防止出现大起大落。推动困难企业转型升级。聚焦经济运行焦点问题,积极探索以调结构拓展稳增长的方式方法,加强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的协调配合,提高因势调控、相机决策水平;研究完善市场开拓、要素保障、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政府创新服务等机制,推动困难企业转型升级。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完善煤电油运联调联动工作机制,妥善解决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完善对煤电油气运供需的实时监测,继续做好电力运行调节;建立煤电中长期供需协议;重点做好成品油、天然气供需平衡和调峰工作;通过财政注资、市场募资、整合存量资产、做优增量资产等多种方式提高融资能力,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谋划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难题,建立市政府控股的三门峡市中小企业担保股份公司,注册资金1.3亿元;设立1000万元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积极推进大用户直供电试点,为巩固工业回升势头提供有效的要素保障;实施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建设排污权交易平台,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探索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加强价格调控监管。继续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对重要商品的价格监测预警,合理引导价格预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根据经济运行和价格形势变化,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审慎出台天然气等调价项目。切实降低偏高的流通费用,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深入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重点对建设、交通、环保、工商、消防、商业银行等部门和行业开展检查,全面清理取消违规收费项目,坚决查处价格垄断行为。健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完善并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相挂钩的联动机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落实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继续动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城市郊区蔬菜基地和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加强和改进价格宣传工作,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利用好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信、微博、短信等新媒体,通过信息发布、专家解读,及时释放政策信息,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社会客观理性看待价格变动的成因、趋势,准确理解政府稳价安民的政策措施。
  (四)持续挖掘发展潜力,把握创新突破的三大关键
  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夯实发展载体。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加快商务中心区项目进度,年内基础设施全部建成,实现“三年成规模”的目标;全面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积极引进城市综合体,培育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务中介和总部经济等项目,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2014年,“两区”建设总投资达110亿元,新建成或完成改造区域面积1.8平方公里,营业收入达到73亿元,带动就业10万人。强力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围绕打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加快推进“两大”融合,以“两大”促“三小”,加快推进湖滨城区、商务中心区和陕县城区、产业集聚区之间的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启动湖滨区上村片区改造工程,建设沿黄旅游文化街,谋划实施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3月底前编制完成我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对外宣传,叫响“天鹅之城”城市品牌。统筹推进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抓好310和209国道沿线33个小城镇发展,统筹建设有传承文化、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构建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三级城镇体系;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以农业部和河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为带动,每个乡镇选择1个村庄,打造69个“美丽乡村”。加快转移人口市民化。突出生计为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1.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全年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5797套,其中,廉租房400套,公租房798套,城市棚户区改造2134套,城中村改造2465套;2.强化教育医疗保障,整合城区教育资源,统筹安排进城农民子女就学问题,解决进城人口后顾之忧;提升城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打造辐射豫晋陕的区域性医疗、教学、科研中心。3.认真落实国家放开中小城市户籍的有关规定,尽快制定促进农村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具体办法,探索建立以居住证为纽带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4.提升吸纳就业能力,结合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快青年创业市场建设,为进城人口搭建创业平台;继续实施“崤函创业扶持行动”,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规模,支持帮助进城农民和大学生创业;以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就业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争取每个产业集聚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为人的城镇化提供产业和就业支撑。
  二是坚持开放带动战略,提升发展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全年签约项目金额1000亿元以上。创新招商方式。抓住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机遇,深入分析东部地区产业现状,加大项目推介力度,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围绕我市的支柱产业和支柱产品招大引强;力争每个产业集聚区新引进2个以上行业龙头企业或投资5亿元以上龙头项目;在重点抓好工业项目招商的同时,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努力在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商贸企业和教育等社会事业招商上实现新突破,力争商务中心区和每个特色商业区新引进1个知名商业地产企业或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组织参加好大型经贸活动。以我市两大重要节庆活动为载体,依托大型招商平台,积极举办、参加各项招商和项目推介活动,有针对性的宣传我市的比较优势,有目标有重点地寻找潜在客商,制定个性化招商策略,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提高招商实效。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利用大通关平台,加快出口基地建设,以轮毂、果汁、生化制剂、铜箔、苹果、食用菌为重点,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引导我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设立加工与销售基地。实施出口名牌战略,做好品牌商品推介,加强创建自主品牌和国际认证,扩大产品的影响力。优化环境,抓好落地。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信息处理和受理服务中心、招商引资联审联批和代理中心、投诉权益保护中心,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软环境。将亿元以上招商项目纳入重点项目管理,加大现场督导推动,力争签约项目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同步提高。
  三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激活发展动力。坚持任务导向、问题导向、民生导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认真落实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积极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建立促进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的电价形成机制,继续做好脱硫脱硝电价、超能耗产品惩罚性电价、可再生能源电价调整工作。积极推进趸售电价机制改革,加快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价。逐步建立规范的输配电价机制和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继续推进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研究建立天然气管输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居民阶梯气价政策;建立完善不同水源水价形成机制,调整地下水资源费标准。加快工商业用水同价政策改革,完善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推进环保收费征收方式改革,实行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适当提高重金属污染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污费标准,提高企业治理减排的积极性。深化探索农村改革。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收益的有效途径,增强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动力。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宅基地退出机制;加快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构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农村产权要素合理流动。主动推进区域联动机制改革。要紧盯金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的批复工作,积极争取优惠政策;以商贸、旅游、教育、文化、医保、果业等行业为先导,加快金三角四市实质性合作;主动与黄河金三角其他三市加强基础设施对接,开工建设芮宝黄河大桥、渑垣黄河大桥等工程,加快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立足各自产业优势,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共建全国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合力承接发展装备制造业,促进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共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我市牵头组织成立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突出和彰显我市在金三角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在协调发展基础上,探索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五)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生态宜居建设
  一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抓好就业工作。确保2014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积极推进中央投资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强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重点抓好社会养老项目、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在中心城区更新400辆出租车,新增4条公交线路,新建3座垃圾中转站,在人流密集区规划建设一批公厕;完成市殡仪馆迁建工程。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把推进医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向深化改革要红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推动市中心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和影像中心尽快开工建设;支持黄河医院、三门峡中医院加快发展,使中心城区3家医院达到三级甲等标准;依托市中心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群众。加快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以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发展本科院校;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二期攻坚,以市中专为依托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职业教育;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调整优化教育布局结构,积极支持民办教育,提高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能力,加快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建设进度;扎实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虢国墓地、庙底沟文化遗址等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二是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宜居城市。改善环境质量。巩固已有成果,持续推进“碧水蓝天工程”,开展PM2.5监测;完善重点企业的脱硫、脱硝设施;继续深化断面水质达标行动,开展南涧河水污染专项治理。抓好节能减排。通过政府性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节能环保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能减排先进技术,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完成省下达我市的万元GDP能耗下降任务;严格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强天鹅湖湿地生态建设。启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三期、黄河公园二期等项目,积极推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完善,吸引更多的白天鹅来天鹅湖湿地越冬。做好丹江口库区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快推进卢氏县五里川镇、朱阳关镇、瓦窑沟乡、双槐树乡、汤河乡、狮子坪乡的6个污水处理厂和卢氏县水源区生活垃圾综合收集及处理系统项目建设,确保在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建成。做好造林绿化工作。扎实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市创建工作,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确保新增造林面积28.8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21.1万亩以上,完成经济林15万亩以上。
  各位代表,做好2014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四大一高”战略,遵循“一高两化”方向,继续坚持“求转、求进、求实”总要求,突出“开放、转型、合作、实干”关键点,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为形成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三门峡人大网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