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县(市)区人大 >湖滨
用“心”耕耘调解事业
发布日期:2013-04-26 信息来源:三门峡人大网

河南日报记者 刘景华   通讯员 邓飞

  在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街道办事处,只要提到上村的王志刚和他的志刚调解工作室,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论及王志刚的调解事例,村民们更是如数家珍。
  王志刚今年40多岁,担任上村调委会主任已经七八年了。走进他的办公室,桌椅陈设非常简单,几个硕大的档案柜很是醒目,柜子里整齐摆放着一摞摞厚厚的卷宗和有关政治、法律等方面的书籍。记者翻看卷宗时,在一个柜子下面的抽屉里,发现厚厚的一沓荣誉证书静静地躺在最下面。这些荣誉证书默默地记录着王志刚和他的调解事业的点点滴滴。

放弃红火生意做调解,是为了不辜负群众的信任

  上村位于三门峡市城乡接合部,现有居民1000余户,常住人口及暂住人口6000余人。人口较多,民情复杂,村民矛盾时有发生。担任村调解员前,王志刚就会利用闲暇时间帮村民解决问题。他处事公道,敢于直言碰硬,群众信服。一名张姓村民说:“王志刚是个好人,平时一有啥事,村民首先找的‘评理人’就是他,他最热心了。”王志刚也说自己向来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看到别人遇到了什么困难,他都想上前去问一问,尽自己的能力帮一帮。长此以往,大家都养成了习惯,一有困难就先想到王志刚。
  担任调解员之前,王志刚一直从事建筑和运输生意。当年,他家里有4台拖拉机、一辆运输车,收入不菲,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成为村里的富裕户。然而,一场群众选举让他毅然告别殷实的生活,从此成了一名人民调解员,成了一个整天跟各类人、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打交道的“拿工资”的人。2005年,王志刚被村干部和村民选为上村调委会主任,开始了他的调解之路。在说到选择调解的理由时,王志刚解释道:“前些年家里赚了不少钱,这多亏了党的政策和村民的关照,我一直想要回报社会,服务群众。再说,村干部和村民都相信咱,如果不干,良心上过不去。”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王志刚把家里的活儿全部放下,一心一意干起了调解工作,他把调解当成了一项事业。“从前年收入七八万元,而现在月工资只有1120元。这还是今年刚涨的呢!7年前才200元。虽然收入比以前少了很多,但我很知足。每每看着一件件纠纷得到解决,我的内心就得到莫大的满足。”王志刚说。

磨破嘴,跑断腿,目的只为解决纠纷

  王志刚调解的案例,小到空调噪声引起的邻里矛盾、狗咬鸡引发的赔偿问题,大到几十万元的经济纠纷。调解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只要几个小时便可化解,长的一年半载也难以解决。有一次,村里两家高姓村民与一王姓村民因经济合作产生纠纷,三方互不相让。王志刚便一家一家地摸底调查、耐心劝说,等到三方情绪都稳定了,他才召集他们坐到一起慢慢商谈。调解了五六天,跑了好多趟,最终把事情解决了。
  从事这样的一份工作,每天面对的大都是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听到的是骂声、哭声和埋怨声,做不尽的是烦事、难事和窝囊事。哪里有矛盾纠纷,他就出现在哪里。但王志刚一点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对调解工作越干越有劲儿。
  由于收入大幅度减少,加上调解常常要占用节假日和晚上的时间,一开始家里人颇有微词。面对家里人暂时的不理解,王志刚没有却步。他一方面做家人的思想工作,告诉家人,尽管调解工作不如从前做生意挣得多,但是能解决村民的实际需要和困难,村民高兴他就高兴,这比让他挣钱更满足。另一方面他以实际行动更加努力地投身于调解工作,使一起起纠纷化干戈为玉帛。凭着处事公道以及正直的人品和无私的奉献,他赢得了全村人的尊重和赞扬。家里人最终也为他的执著所感动,成为他工作最坚定的支持者。
  “调解不分白天或晚上,啥时候有事啥时候去。”王志刚说,前不久的一天凌晨两点多,有村民打电话叫他“办事”,当时正下着暴雨,他冒雨赶过去,调解了一起“雨水之争”。上村一姓王的村民说,今年春天,他与亲戚师某因宅基地发生纠纷,经过王志刚的几次调解,最后达成了将宅基地平分的协议。“我们双方都很满意这结果。志刚调解村民的事很公平。”
  面对繁琐的纠纷,王志刚坦言:“有时候,我也会因为调解不顺特别生气,心里也很累。但静心一想,村民有了难处才来找咱,说明没有把咱当外人,再说这也是咱的工作,所以再苦再累,也得把村民的难题解决了。”

调解经验的积累,靠实践还要靠学习

  人民调解员,并不是动动嘴、劝劝架那么简单,必须具备一定的调解技巧以及法律专业知识,为了增加法律知识的储备,王志刚可是下了一番苦工夫。
  为了搞好调解工作,王志刚处处留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方法。业余时间,他爱看《小莉帮忙》、《爱心调解》等电视节目,为的就是借鉴别人的调解方法与技巧。为了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王志刚还自费购置了100余册法律书籍,认真钻研业务知识。由于基础不好,经常今天学明天忘,他就从头再学。10余本的学习笔记和20余万字的调解心得,见证了老王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
  通过努力学习,王志刚的调解技巧和专业知识有了很大提高,处理起纠纷来游刃有余,在群众中威望也慢慢提高。只要他一到现场,哪怕吵得再不可开交,矛盾双方也会安静下来;即使是濒临激化的矛盾纠纷,他往那儿一站,就能起到“镇场”的作用。然后,王志刚就通过讲政策、讲法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使双方矛盾得以化解,双方当事人冰释前嫌。对一些比较“难缠”的案件,他多采用冷处理或迂回调解的方法;实在解决不了,他才向村“两委”反映,或建议当事人走司法程序。

变压力为动力,用“心”耕耘调解事业

  王志刚在调解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赢得了村民的高度信任。几年来,他平均每年调解纠纷百余起,现在有卷可查的就有400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8.3%,超过了国家司法机关对民间调成率95%的要求。为了表彰他对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省司法厅和三门峡市湖滨区委、区政府先后授予他“民间调解能手”、“流动调解先进个人”等10项荣誉称号。
  今年以来,三门峡市湖滨区正在推行网格化创新管理,会兴街道以此为契机,推举在村民中有威望、经验丰富、工作突出、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和勇于担当的王志刚,成立了湖滨区乃至三门峡市第一个以个人姓名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志刚调解工作室,并投资2万余元为工作室配备了桌椅、电话、电脑等办公设备。据了解,志刚调解工作室成立至今,短短两个月,已经调解纠纷30余件,调成率达到了100%,将上村村内的矛盾纠纷有效化解,维护了农村稳定。
  “以个人姓名命名,心里有没有压力?”王志刚笑着回答道:“咋没压力呢?这对我的工作要求更高了,言行举止上也必须更规范了。调解工作每个村都有,但调解效果咋样,要看个人的调解能力,要看调解员用心不用心、真心不真心。只要你用心、真心,一般来说,没有调解不了的纠纷。”这位调解员就是这样默默用“心”耕耘着他的调解事业,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肯定。(本文转载于9月25日《河南日报(农村版)》4版)

作者:三门峡人大网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