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陕州区西李村乡千亩梨园硕果盈枝,玉露香梨的清甜气息弥漫田间。从昔日的贫瘠红土到如今的“黄金果园”,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西李村乡梨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人大力量的深度赋能。
近年来,西李村乡人大主席团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深度融入特色种植产业发展全链条,让小香梨蜕变为富民“金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代表领航 架桥铺路聚合力
“流转630亩红土种梨树时,没人信能成;目前发展1000亩梨园挂果,村民年增收近3万,这背后是代表们一次次跑部门、访农户、解难题的坚持。”西李村乡向阳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振民感慨道。
在梨产业起步阶段,西李村乡人大主席团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人大代表主动结对帮扶,化身“政策宣传员”“资源协调员”。面对土地贫瘠、村民疑虑等难题,代表们牵头召开“田间议事会”,挨家挨户讲政策、算收益,推动土地流转顺利完成;针对土壤改良缺技术、缺资金的困境,代表们对接农业专家,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指导农户开挖深壕、混合腐殖土与农家肥,让红土地焕发新生。
产业壮大过程中,代表们持续发力,牵头组建“梨产业顾问团”,链接市场资源,推动合作社与上海等外地客商建立稳定合作,今年仅玉露香梨就签下200-300吨订单;鼓励村民主动参与产业发展,更依托果园管理、采摘、包装等全链条环节,为村民打造了“家门口的就业圈”,这一模式直接带动周边8个村350余户村民实现长期务工,人均年增收达2.8万元,加上土地流转带来的稳定分红,村民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村能务工,土地流转稳增收”的“坐地生金”新局面。
“代表领航作表率,群众紧跟齐发力”的联动格局,为西李村乡梨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颗香梨富一方”的图景在西李村乡生动铺展。
科技赋能 “土果子”变“金招牌”
“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说话。”走进千亩标准化梨园,土壤墒情监测仪实时传输数据,虫情测报灯精准诱杀害虫,滴灌系统按需补水施肥——这是西李村乡人大推动“科技种梨”的真实写照。
人大代表聚焦“提质增效”,多次组织调研摸实情、谋良策,农业专家代表引领融入新技术、新业态,推动“智慧农业”管理系统使用,梨园实现温湿度、光照、土壤肥力等数据实时监控,精准灌溉让水资源利用率提升30%,科学施肥使有机肥替代率达100%;同时,推广“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模式,田间布置性诱剂和杀虫灯,从源头上保障梨果品质。
“科技赋能”现已成为西李村乡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让“皮薄肉细、汁多味甜”的特质成为市场硬通货,玉露香梨连续斩获“北京国际果蔬展新奇特产品最受欢迎奖”“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等荣誉。
监督护航 产业活力再升级
“销售渠道窄、冷链成本高、电商人才缺——这些问题,代表们帮我们一个个破!”在提及产业瓶颈时,种植户对人大监督助力充满感激。
人大代表不仅深度参与产业发展,更肩负着监督的重要职责,乡人大主席团将监督“放大镜”对准梨产业全链条,组织代表深入梨园、加工厂、物流点开展专题视察,针对销售渠道单一问题,代表们推动合作社与电商平台合作,引入西北政法大学实践团开展双语直播带货、外包装翻译,让香梨走向全国乃至海外;面对冷链物流短板,代表们提出“建设产地冷库+整合物流资源”建议,同时督促相关部门压实责任、加快推进,最终推动建成梨园旁的自动化加工厂,实现日分拣4万斤果、即时冷藏保鲜,大幅降低了损耗;针对人才匮乏,代表们联动高校开展“助农培训”,培育本土电商运营人才,破解“丰产不丰收”的后顾之忧。如今,西李村乡梨产业年产值达450万元以上,产业链从种植延伸到加工、销售,“小香梨”真正做成了“大产业”。
从红土生金到梨香满园,西李村乡人大主席团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让代表力量深度融入产业发展肌理。
下一步,西李村乡人大将继续聚焦“特色产业强乡”目标,以更实举措助农增收、以更优服务护航发展,让千亩梨园结出更多“致富果”,为乡村振兴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裴小燕 刘淑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