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宝市寺河乡闫村村的果园间、村落里,活跃着一群特殊的“服务员”——他们既是村民选出的人大代表,也是群众贴心的“代言人”。近年来,他们踏遍全乡每一寸土地,了解民情,服务群众,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融合等方面主动作为,用脚步和汗水将履职答卷镌刻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
聚焦产业增效 当好技术“传帮带”
“苹果修剪就像理发,该疏的要疏,该留的要留,这样才能通风透光结好果。”在闫村村的“田间课堂”上,乡人大代表、村苹果种植能手刘刚舟的专业讲解诙谐生动、通俗易懂,果农们听后连连点头。针对村民在苹果种植中遇到的难题,人大代表主动牵头,联合技术骨干组建服务小队,累计开设“田间课堂”30余场,覆盖果农200余人次;设立“果园诊所”,随时为果农答疑解惑,推广矮砧密植等新技术,推动全村2000余亩果园优质果率提升至85%,亩均增收超1000元。人大代表张海龙积极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加入乡级果品联合社,带动村民全员入股,参与统一品牌营销。2024年,合作社为村集体创收20余万元,农户分红5万元,让村民实实在在分享到产业发展红利。
深耕基层治理 做好群众“解忧人”
“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是人大代表对闫村村村民的承诺。针对移民村矛盾纠纷特点,代表们创新建立“三级联调”机制:由代表包组巡查收集问题,内部协作化解简单纠纷,复杂问题联动乡级力量解决。一年来,共化解邻里矛盾、利益纠纷11起,成功率达100%,有效维护了村庄和谐稳定,获评三门峡市“民主法治示范村”。
在环境整治中,乡人大代表常东诊带头开展“美丽乡村”“五美庭院”创建,常态化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清理陈年垃圾3处,新建公厕2个,打造小游园2处、小花园60个,推动“三线”整治400米。助力闫村村成功创建河南省“五星党支部”、“河南省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促进文化融合 架起民心“连心桥”
作为移民村,闫村村村民来自不同地区,文化融合是“必修课”。人大代表们深知文化凝聚人心的力量,主动策划“跨省邻里节”“果园丰收颂”等特色活动12场,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更打破了地域隔阂,让“异乡人”变成“一家人”,填补了移民村精神文化“融合洼地”,获批三门峡市级“文明村”。
从解决“急难愁盼”到推动“共建共享”,寺河乡人大代表始终以“零距离”服务践行初心使命,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着人大力量。
下一步,寺河乡人大主席团将继续以服务乡村振兴为核心,进一步健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机制,拓宽履职渠道,鼓励代表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高效能治理、等领域持续发力。同时,加强代表履职培训,提升服务能力,推动“田间课堂”“果园诊所”等特色服务提质扩面,深化“三级联调”机制效能,开展“苹果研学”等更多贴合各村实际的文化活动,让人大代表的“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发展的每个角落,以更精准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持续书写新时代人大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宋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