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傍晚,暮色渐沉。河南省卢氏县东明镇东城社区的凉亭下,灯光次第亮起。长条凳围成一圈,镇人大代表冯志娟打开手中的民情记事本,做好了记录准备。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篮球场噪音扰民”“小区充电桩操作复杂”“暑假孩子无人看管”……七嘴八舌间,尽是浓浓的烟火气。这不是普通的邻里闲谈,而是卢氏县“凉亭夜话”机制下,人大代表倾听民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有机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
从木桐乡鸟桥村发轫的民间议事方式——“凉亭夜话”,到如今融入人大代表力量、升级为闭环运作的“凉亭夜话+”,卢氏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一方凉亭为舞台,让人大代表成为连接民主协商、决策、管理与监督的纽带,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种子深植于基层土壤和选民心间。
萌芽:凉亭里的民主初体验
卢氏县木桐乡地处豫陕交界深山区,方圆17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7个行政村、55个居民组,7560口人在此生息繁衍。2023年夏天,鸟桥村党群服务中心旁的凉亭中,一场围绕自来水管道维修的讨论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两个村民组的水管年久淤塞,初步维修预算高达5万元。村民意见不一,有人希望政府出资,有人担心费用分摊不公。
“等等靠靠,耗时费力,耽误的可是咱们自己!与其等靠要,不如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时任木桐乡人大代表的董远智搬来板凳,与村干部一同围坐凉亭,倾听大家“倒苦水”,也一起算“明白账”。最终商定:乡政府协调购买管材水泥等原材料,村民出工出力,就地取材,利用山间砂石垒砌沟渠。十几天里,70多户村民齐心协力,妇女运砂石、男人背水泥,老泥瓦匠主动带队修水池,原计划花费数万元的“大工程”,结果仅花费数千元就“搞定”了。曾经的“烦心事”,变成了一桩“齐心活”。
这便是“凉亭夜话”的缘起。起初,它只是农闲时村民唠家常、议琐事的场所,却意外破解了基层治理的一个“痛点”——以往,干群之间仿佛“隔着一张会议桌”,群众有话不敢说、不愿说,矛盾越积越深。而在凉亭中摇着蒲扇、围坐闲谈,让民主呈现出最接地气的形态:议题由群众提,办法由大家想,决策按多数意见办,结果由大家评。
木桐乡党委书记王宏留回忆,起初不少干部担心这种形式容易因为“七嘴八舌”而陷入“议而不决”的怪圈。但实践表明,只要把话筒交给群众,把决定权还给大家,就能汇聚民智,达成共识。很快,“凉亭夜话”在全乡55个居民组全面铺开——春夏秋聚于凉亭、树下,冬季则移入农户家中,大家围着火炉说长道短,“凉亭夜话”变成了“围炉夜话”。讨论的话题也不断转化,从身边的环境卫生、庭院建设,到村里的大路小路、水管水池,再到收种晒打、特色种植,继而谈起外出务工、商业经营……手机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家逐渐从看抖音、聊微信,到走出庭院,关心起了左邻右舍的衣食起居、居家生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
“凉亭”为媒,民生为介,串起了党心民心,推动民主治理迈出了新步伐。
“那时的‘凉亭夜话’,是民主议事的‘萌芽期’。”卢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磊总结说。它让基层民主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但要推动民主走得更稳、更实,还需人大代表的深度介入——既要当好群众的“传声筒”,民情民意的“收集员”,更要当好“参谋官”“预报员”,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凭实据。同时,还要当好政策执行的“宣传员”和“监督员”,把党的富民政策通过“凉亭夜话”,送到群众的“耳道边”“心窝里”,让民主从“即兴演讲”走向“制度规范”。
拔节:代表入局构建闭环机制
2024年,卢氏县在“凉亭夜话”基础上,引导各乡镇创新推出“凉亭夜话+”机制,系统性嵌入人大代表作用,覆盖基层民主全流程。
东明镇作为最早试点乡镇之一,直面城乡结合部治理难题:征地拆迁遗留问题多、外来人口管理难度大、各种利益交织矛盾问题多、信访投诉量大集中化解难……为改变信访量持续不下、矛盾焦点不断涌现的现状,他们进行了深入探索,创新建立了“凉亭夜话+123456”工作机制,即坚持“一个核心”(党建引领)、依托“两条路径”(线上+线下)、延展“三个阵地”(凉亭、庭院、田间)、发挥“四支力量”(乡村干部、人大代表、乡贤、包村民警)、明晰“五类议题”(矛盾调解、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政策享受、移风易俗)、规范“六步流程”(提、研、定、议、亮、评),大大拓展了民主议事的路径和方式方法,丰富了基层民主实践。
东明镇人大代表范磊介绍,该镇按网格划分责任区,每位代表固定联系1至2个村组,每月至少两次走进凉亭,带着“三张清单”倾听民意:群众提出的“需求清单”、代表梳理的“问题清单”,部门认领的“责任清单”。走出“凉亭”,还要把“清单”转化为“民生台账”,督促责任单位逐一落实,然后将办理结果反馈选民,接受大家的评议。
今年7月,东明镇石龙村村民在“凉亭夜话”中反映村旁河道淤积严重,雨天淹没农田。镇人大代表立即牵头,联合村干部和水利站工作人员实地勘察,启动“六步流程”:“提”出清淤议题、“研”拟施工方案、“定”施工工期、“议”施工方式,最后“亮”出办理进度、“评”议办理成效。在村组干部积极协调和亲身示范下,当天下午,挖掘机即进场施工,村民自发扛锹协助,参加义务劳动。三天后,淤堵的河道疏通,村民的脸上露出了笑颜。
从“凉亭夜话”到“凉亭夜话+”,变的是机制体制,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卢氏县的实践生动表明,全过程人民民主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现实——它融于凉亭中的每次讨论、代表笔下的每页记录、群众投出的每张选票,以及问题解决后那句真诚的赞叹。
“以前总觉得人大代表就是开开会、举举手,现在才发现,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既是普通群众,又不是普通群众。我们和代表再也没有了距离,有点想法和问题,都愿意找代表拉一拉,掰扯掰扯。”石龙村村民李建国感慨道。
笔者发现,在每个村庄的凉亭旁,都悬挂着一块“代表联系牌”,上面清晰标注着每位代表的联系方式与二维码。大家有难题,一个电话就能找到代表。
滋长:民生小事里的民主全链条
东明镇东坪村段二组的饮水难题,是“凉亭夜话+”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又一例证。
今年夏季大旱,段二组老井几近干涸,32户村民用水困难。有人提议打新井,有人反对“重复花钱”,僵持半月,难以达成共识。包联该组的镇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高书鹏没有在村委会开会,而是把会议搬到了地头老槐树下。
“今天咱不说官话,就拉家常——谁家最急用水?谁有省钱的好办法?”高书鹏递上矿泉水,请村民先“提”诉求。村民蔡阳发言:“我家孩子刚满月,没水冲奶粉可不行!”随后进入“研”讨环节。有村民提到段三组有口闲置水井,距离不远,可以再利用。高书鹏觉得这个建议可行。再“定”方向。经过商议,大家一直觉得“盘活老井、新铺管道”这个主意不错。确定了工作目标,接着就开始“议”工作细节:费用怎么出,工钱怎么算?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费用按户均摊。既然已经明确,高书鹏就号召党员和代表要带头交费,自己首先交费。工程施工由老电工监工。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把这个决议在村内公开,“亮”给大家看。
散会时已深夜,树下灯光未熄,大家仍围着图纸讨论。第二天,高书鹏就协调段三组启用闲置井。一周后,施工队进场,党员带头挖沟,群众送水送饭,仅半月便通水成功。
工程结束后,高书鹏还组织大家深入每家每户,对施工质量进行评价。整个流程下来,连最初有抵触情绪的农户也表态:“没想到事情处理得这么透明,这样办事,我们心服口服,没有意见!”
绽放:人民民主之花别样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凉亭夜话”工作模式已在卢氏县全面铺开。各级人大代表依托这一平台,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种子在卢氏遍地开花,催生出更多基层治理与为民服务的新实践,让家门口的声音被倾听、被采纳,使民主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木桐乡人大代表为推动投资59亿元的钼矿项目落地,全程参与占地补偿协商,实现“零纠纷”;东明镇人大代表开设“反诈夜话”,把身边案例编成“快板书”,在朗朗上口的说唱中教村民防骗,使全镇电诈发案率下降60%;张麻社区人大代表协调新增垃圾分类点,一周内解决“投放远”难题……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截至2025年8月,卢氏县各级人大代表通过“凉亭夜话+”机制收集民情民意980余条,化解矛盾纠纷310余起,推动解决饮水安全、道路硬化、产业发展等民生实事1100余件,宣传讲解法律法规1600余场。
“凉亭虽小,却是民主的大舞台。”卢氏县委书记胡志权表示,“凉亭夜话”的核心是让人大代表成为党委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推动民主从“会议室”走向“田间地头”“农家庭院”,从举手表决到深入选区选民、左邻右舍,覆盖党委和人大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在这里,每一个声音都会被倾听,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回应,每一位群众都能真切体会到“我的事情我做主”的尊严。(宋云峰 马德英 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