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近年来,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推动养老服务工作作为回应民生关切的重要切入点,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作用,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拓展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更有保障。
精准把脉,深入调研养老工作
三门峡市常住人口200.7万人,其中60岁以上45.9万人,占比22.87%;65岁以上32.1万人,占比15.99%,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应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常委会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市县人大联动同步调研,重点围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康支撑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和银发经济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现状等方面,对养老服务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谋划以人大之力扎实推进养老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系列举措。
工作中,以小分队调研、体验式调研、“线上+线下”互动调研等多种灵活方式,多批多次深入基层,走访县(乡)敬老院、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80余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养老服务机构,与民政、医保、卫健等部门座谈交流,多角度了解三门峡养老现状和老年人养老需求。动员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县、乡、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走访调查,收集各方面意见建议117条,形成调查情况报告26篇,为积极推动全市养老工作发展献计献策。
大局所需,民生所系,监督所至。“市人大常委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事连着一事抓,以 ‘小切口’破题,持续强化监督,推动政府部门多措并举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养老服务发展格局。”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开展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监督调研时强调。执法检查、专题调研、专题视察、代表建议督办等多种形式的监督组合拳持续发力。
靶向监督,汇聚力量破解难题
“目前,项目完成了多少工程量?”
“如何同时保障项目进度和工程质量?”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深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施工现场对话相关项目负责人,展开“刨根问底”式调研。
民以食为先,推动办好老年人的“实”事是常委会的大事和要事。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人大代表票决方式将“实施老年人助餐服务工程”确定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常委会相关部门全流程监督督导。召开工作推进会,推动政府出台老年助餐扶持政策,督促进一步落实职责清单、任务清单、政策清单“三个清单”。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35万元,争取福彩基金744万元,升级改造助餐场所123个,建成老年助餐点201个,覆盖全市40%以上的城镇社区和10%以上的行政村,让有需求的老年人吃上了“放心饭”“暖心饭”。
从“政策”到“餐桌”,市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推动从“民声”到“民生”。“我们整合物业场地、业委会监督、志愿者服务,既能降低运营成本,又能保障食品安全”,湖滨区涧河街道五原路社区负责人介绍。该社区的“金盾大食堂”通过“物业+业委会+第三方机构”合作模式,按年龄梯度实施8折至免费优惠,日均服务老年人80余人次,累计接待2万余人次,送餐300余次,成为社区老人的“暖心厨房”。
市人大常委会出台《民生实事项目监督方案》《重点建议督办工作办法》,构建起“专题调研+执法检查+问题整改”闭环机制。找准短板弱项,提出对策建议,召开问题交办会,跟踪监督问题解决、工作整改情况。2024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累计交办养老服务问题102项,89项整改完毕,推动了一大批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落地见效,切实以高质量人大监督守护最美“夕阳红”。
立法护航,筑牢养老法治基石
居家社区养老存在着服务内容和服务能力不足、服务人才匮乏、供需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亟需一个规范的社会化服务系统来支持。为从法规制度设计层面上破冰,有效引领、规范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2024年三门峡市正式启动《三门峡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立法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发挥立法主导作用,成立法规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以座谈会、推进会等方式讨论有关情况、解决困难问题,提前介入并督促指导《条例(草案)》起草工作,主动把握立法工作进程。坚持开门立法、民主立法,充分征集立法咨询专家、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66条,经过归纳整理,采纳21条,让立法充分汇聚民智、反映民需。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背景下,人大通过立法将养老服务纳入法治轨道,不仅是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在立法调研座谈会上强调。
2024年11月28日,经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条例》2025年3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条例》的出台弥补了我市养老服务方面的立法空白,在养老服务设施、人才培养、老年人助餐、出行等方面做了规定,进一步增加了养老服务供给,规范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行为,为三门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支撑。
品牌引领,打造“颐养”特色名片
“我们住在这里,环境好、生活好,有病可以及时治疗,没病能安心养老,还能参加娱乐活动,有伴儿说话聊天,像在家里一样。”
三门峡市康养中心宽阔的活动场地、荷花绽放的鱼塘、绿树成荫的步道和老人们舒心的生活,勾勒出一幅 “老有所乐、颐养天年” 的温馨图景。这是三门峡集养老、医疗、康复、健康管理为一体,能够量身定制个性化养老需求的健康养老“新范式”。
针对“养老机构转型医养结合机构成本高、难度大,医疗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不够”等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建议政府完善医养结合机制,进一步下沉医疗服务资源,通过医养签约、嵌入医疗、医疗托管等方式将老年医疗健康服务向养老机构拓展。
政府部门专题研究、主动探索,依托我市温泉、森林、中医药等差异化的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卢氏、灵宝、渑池、义马4个康养产业特色片区,将“医、护、养”一体化服务模式向社区、家庭推进。创新 “医养协同”模式,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弥补养老机构医疗短板;不断完善居家服务,率先开展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并制定规范,建成一批具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康养小镇、康养社区、康养基地等康养载体,着力叫响“颐养三门峡”康养品牌。
截止目前,三门峡市有医养结合机构20家,开放养老床位2333张,机构数、床位数较“十三五”末翻两番,入住率均在80%以上,较全省平均值高20多个百分点,较普通养老机构高40多个百分点,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持续监督问效养老服务工作,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动全市养老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尽心尽责守护人民群众的幸福晚年。(刘雨啸 李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