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大建设 >调查研究
关于三门峡市经济转型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4-10-16 信息来源:三门峡人大网

   关于三门峡市经济转型发展的调研报告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
  
  三门峡市依托丰富的矿藏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型开采、生产和加工业,重点税源绝大部分来自于煤炭、电力和有色金属三个行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我市面临着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现状,工业占了全部经济总量的67%,而资源性工业占据了工业总量的70%。如何促使资源型经济尽快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市人民面前的一个急迫而严峻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客观分析市情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依托我市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状况和人力资源,提出了强力实施以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四大一高”战略。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提速”找到了突破口,为全面破解资源型城市如何尽快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找到了最佳路径。经过几年的转型实践,经济转型发展的成效如何,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下一步的转型方向和路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和企业听取汇报、现场查看、座谈了解,深入细致的了解了我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调研之后,调研组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梳理。
  一、经济转型发展的初步成效
  2008年以来,全市上下抢抓全省“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围绕我市“三大战略定位”,坚持以“四大一高”引领经济转型,持续推进“一高两化”,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成功跳出“资源陷阱”,转型的效果开始逐步显现。三门峡的转型实践,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深度报道,并被中央党校列入科学发展案例,被评价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缩影”。
  一是发展方式明显改变。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205亿元,是2008年的1.8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84亿元,是2008年的1.64倍;而万元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37.3%和69.95%,一升一降标志着我市转型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也说明我市经济发展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是总体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至2013年6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保持了年均12.8%、18.6%和28%的高速增长。2013年,全市人均GDP分别达到全国、全省的1.27和1.75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1.8亿元,增长19.2%,是2008年的2.2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1亿元,增长22.8%,是2008年的2.86倍。
  三是投资结构逐步优化。2008年以来,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482亿元,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撑。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008年的4.5:66:29.5到2013年的6.6:56.3:36.1,今年一季度,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为9.4:48.7:41.9,显现出良好的调整态势。
  四是工业产业不断升级。2008年以来,全市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下降12.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增长1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2013年总量是2009年的3.21倍。工业由“傻、大、笨、粗”向“高、精、特、优”转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五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3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9%,高于全国8.7个百分点。成立了14个省级院士工作站和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9家。全市专利申请数达到643件,是2007年专利申请数的30.6倍;其中7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上。
  六是民生改善效果明显。2008年以来,三门峡共实施民生改善亿元以上项目300多个,多项民生指标连年位居全省前列。2013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7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5%;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8742套,全面完成10个新农村建设任务;连续3届12年获得“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地市”,在全省率先夺得“长安杯”。初步实现了“转型为了人民、转型依靠人民、转型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目标。
  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虽然三门峡近年来通过“四大一高”探索出了一条转型发展,但仍处在转型发展的初期,长期以来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仍存在一定惯性,需要时间来对内“消化”落后产能,对外“吸收”接替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升级的任务仍然艰巨。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渠道窄、难度大;工业中仍有超过一半的产业属于低技术、低效益、高污染的资源原材料初级加工型,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核心竞争能力弱;扩大内需与消费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服务业发展滞后,三产比重仍然较低。
  (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人才相对缺乏。三门峡是河南省6个没有本科院校的省辖市之一,大专院校只有一所。由于产业的偏重,人才多局限于煤炭、黄金等相关的行业中,且多处于采掘和初加工业,新兴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十分匮乏。
  (三)推进转型的投入明显不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准备,但是资源型城市流动资金明显短缺,外部资金的吸纳也缺少渠道。近三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维持在0.5%左右,明显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四)承载项目的空间有待突破。三门峡市五山四陵一分川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深入开展,众多工业项目落地,也需要大量土地。可以预见,今后土地制约因素将更加突出。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努力方向
  当前,国内经济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虽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随着政府债务问题得到控制以及房地产市场、过剩产能行业的逐步出清,未来一个时期,经济有望实现在新增长平台上的稳健运行。在此形势下,我市应坚定实施“四大一高”战略的信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提出的“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三个总”的战略谋划,以及“一个载体、四大体系、五大基础,六个保障”的新要求,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重大领域改革的重要机遇,通过“四大一高”战略,不断扩大增长点、转化拖累点。同时,要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区域发展构想,在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也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加速“3+1”政策明朗化,从而抓好关键点、抢占制高点。
  (一)贯彻落实“四大一高”战略,推进经济增量转型。一是持续完善大通关。加快综合保税区申报;抢抓三门峡地处亚欧大陆桥核心地段优势和郑欧集装箱班列持续密集开通机遇,积极谋划建设陆港物流中心。二是持续推进大交通。加快推进连霍高速改扩建、三淅高速卢氏至西坪段、渑垣高速、运宝高速、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桥及引线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蒙西铁路尽快开工建设。三是持续繁荣大商贸。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为载体,积极引进城市综合体等大型商务商贸项目;强力推进天鹅湖环球金融中心、高阳山温泉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四是持续发展大旅游。充分挖掘、开发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改革创新,整合资源,突出品牌,强化营销,加快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和龙头精品景区建设,建设旅游休闲城市,叫响“黄河三门峡•魅力天鹅城”品牌,打造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五是持续加快高新产业发展。重点抓好速达纯电动汽车、康平高科年产1600万片导电玻璃等重大项目;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为目标,加强工程实验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实现我市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
  (二)持续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一是围绕“一高两化”,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持续发展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打造经济升级版。积极推进产业延链、补链,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抓好中金黄金产业园、同人铝业铝合金铸件及深加工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特种专用车、精密量仪、数控机床等产业链终端、高端产品,提升先进制造业的比重。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调整存量。实施黄金、煤化工、铝工业等传统支柱产业技改提升工程,提升信息化水平,帮助企业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强化管理和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推进高新产业规模化,扩大增量。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电子信息、高档铜箔、酶制剂、医药等产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积极参与全省打造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基地建设,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二是壮大传统服务业规模,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加快“一站式”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打造三门峡陆港中心,促进三门峡黄河金三角综合物流园区、三门峡综合物流园区尽快成规模、出形象,引导物流资源、物流企业跨区域整合,建立黄河金三角物流联盟,打造黄河金三角物流合作平台。金融服务业。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鼓励企业加快上市工作步伐,推动企业上市首发融资。信息服务业。努力推动4G网络规模商用,积极引进知名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企业在我市设立机构,发展电商企业。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以老子文化产业园、仰韶文化产业园等为重点,扶持文化骨干企业,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健康养老业。引入社会资本,采用公建民营、民营公管等形式,统筹发展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项目。鼓励企业、基金会、商业保险等机构以出资新建、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电子商务。加快“阿里巴巴•三门峡产业带”建设,推动产业带尽快签约、上线,保证首批入驻企业不低于200个。继续开展分行业、分领域电子商务培训,积极谋划和探索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园。会展服务业。以特博会为龙头,充分利用三门峡国际文博城完善的会展功能,进一步完善会展基础设施,积极承接郑州、西安、洛阳等地会展转移及延伸。加快发展房地产业。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突出差异化原则,统筹抓好普通商品房、高端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基本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等不同需要。
  (三)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夯实转型发展新载体。一是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加快商务中心区项目进度,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地区性总部经济、商务中介、策划咨询、商业商贸等产业和业态,增强为能源原材料产业链条延伸和转型升级的支撑服务能力,打造“黄河金三角”高端商务平台;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积极引进城市综合体,培育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务中介和总部经济等项目。二是强力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围绕打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加快推进“两大”融合,以“两大”促“三小”,加快推进湖滨城区、商务中心区和陕县城区、产业集聚区之间的融合发展。
  (四)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培育转型发展新引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抓住主体、载体、平台、机制、专项、人才“六个关键环节”,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向创新要出路、向创新要效益。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以及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等形式,形成一批新技术和新工艺。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为目标,加强工程实验室、工程实验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实现我市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产业集聚区建立产业集聚区产学研共建工程研发创新平台。二是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要以“崤函人才计划”为契机,明确我市在传统优势产业、新兴战略产业、急需重点领域集聚和培养的优秀人才,跳出传统的引人、用人、育人思路,提供宽松的用人环境和优惠的保障条件,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中选人用人,壮大人才规模,改善人才结构。
  (五)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激活转型发展新动力。坚持任务导向、问题导向、民生导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放宽创业经营条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交通、能源、水利、金融、市政设施、社会事业、养老及社区服务等领域。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经济规则,破除行政地域藩篱,构建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金三角三省四市之间无障碍流动。主动推进区域合作机制改革。以在黄河金三角四市中率先争取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三门峡落实<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落实国务院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的实施方案》为突破,加强与国家、省有关区域规划的政策对接,做好与我市“四大一高”战略和重大项目谋划的结合,争取省政府在财政、投资、金融、土地、生态、人才、科技、公共服务、改革开放方面的大力支持。推动灵宝、永济、芮城、潼关市际交界地区融合发展,把三门峡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欠发达地区跨区域合作的示范区。
  (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雾霾天气治理力度,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市创建工作,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
  
  
作者:三门峡人大网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