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大工作 >监督纵横
区检察院发现当前食品安全防范工作中存在五个问题亟待解决
发布日期:2013-08-20 信息来源:三门峡人大网

    近期,三门峡市湖滨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涉案的9名犯罪嫌疑人中有4对夫妻,8人自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案发前,在未办理任何证照的情况下,租赁城乡结合部一废弃砖厂,从本地一名工厂退休人员处购买无根素、漂白粉、速长剂等非食品添加剂,在生产豆芽过程中非法使用,并将生产的“问题豆芽”在市区农贸市场上销售。在对此案审查起诉过程中,该院发现当前食品安全防范工作中存在五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经营者道德滑坡,食品安全观念淡漠。涉案的4对夫妻均为初中文化程度,法律意识淡薄,长期从事豆芽生产、销售,但对国家出台的豆芽卫生标准丝毫不知,均辩称不知道要办理相关生产许可证等证件。为了获取利润,使自己生产、销售的豆芽能吸引消费者,摒弃最初的诚信经营,购买非法添加剂在生产中使用。由于经营者素质不高,抱着市场上的其他豆芽经营者均是如此操作的侥幸心理,没有正确认识到使用非法添加剂生产、销售豆芽行为的危害性,且在日常生活中也食用,对自己被查处倍感委屈。
    二、生产程序规范化差,发现查处难。一是涉案人员采取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经营规模十分有限,随意性强,生产程序规范化差。生产黑作坊位于城市郊区的砖厂内,隐蔽性强,不便管理,发现查处难。此次该豆芽生产“黑作坊”被执法人员查处也是有人举报后被动查处。二是销售非法添加剂人员没有固定经营场所,在市场上通过散发名片等方式推销产品,流动经营、送货上门,对销售非法添加剂人员的发现查处难。
    三、食品安全标准变更宣传普及率不高,有待加强。目前,对于食品安全标准的变更,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虽对外予以公布,但公布的名录中所列的均是添加剂的化学名称,而对于不允许添加的非食品添加剂的俗称(如6-苄基腺嘌呤俗称“无根素”等)、可能会在哪些食品中添加使用等没有涉及,宣传普及率不高,针对性不强,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涉案人员来讲,无法获知辨别自己购买使用的添加剂是否非法添加剂。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讲,也不能有效识别自己购买的食品中是否使用了非法添加剂,无法实现源头治理。涉案“问题豆芽”中检出的6-苄基腺嘌呤在2011年9月才被禁止在食品中添加,而卫生部只公布了学名,未标明俗称。
    四、检验手段落后,综合监管难落实。当前,虽然有关监管部门也能按照标准要求抽检市场上的食品质量,但检验方法不够普遍,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如对于农贸市场上的“问题豆芽”的检测仅能满足对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而对于6-苄基腺嘌呤等有害添加剂的定性定量检验则需要送到外地专门机构检测。检验手段的落后使得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管难以落实,也给“问题豆芽”的生产、销售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市场准入门槛低,管理松散。一是“问题豆芽”销售地点在农贸市场,市场准入门槛低,没有要求商贩提供食品来源及符合安全标准的相关证明材料,商贩缴纳一定的摊位费,即可在市场上销售。二是对于可能用于食品生产用的非食品添加剂缺乏有效监管措施,未能实现专卖专营管理。如涉案的销售非法添加剂的人员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通过物流发货渠道大量购买非法添加剂,自由在市场上流动推销非法添加剂。
 
作者:三门峡人大网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