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大建设 >调查研究
关于三门峡市气象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13-05-02 信息来源:三门峡人大网

关于三门峡市气象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2年10月25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气象工作评议组副组长 靳跃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大常委会气象工作评议组的委托,向本次会议做关于我市气象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请予审议。
一、评议组工作开展情况
对市政府气象工作开展评议,是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主任会议通过的《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气象工作评议实施方案》,受主任会议委托,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朝红牵头,成立了市人大常委会气象工作评议组,张朝红副主任任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宋中魁、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靳跃军任副组长,成员由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组成。工作评议组成立后,在主任会议领导下,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时间、任务、要求,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主要如下:
(一)召开了评议气象工作动员大会,对评议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气象工作评议实施方案》的安排,8月29日,评议组在市气象局四楼会议室召开了动员大会,市政府负责同志、市气象局领导班子及全体工作人员,渑池县、灵宝市、卢氏县气象局局长参加了会议。会议学习传达了《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气象工作评议实施方案》,张朝红副主任做了动员讲话,市政府及被评议单位负责人分别做了表态发言。
(二)实地考察、走访座谈,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气象工作的意见。评议组采取听取工作汇报、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我市气象工作基本情况,广泛搜集和征求社会各界对气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常委会评议气象工作提供参考。
二、市政府气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3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门峡新一代天气雷达一次性通过国家气象局专家组全面测试验收,并率先在全省投入使用。该雷达24小时开机,具有丰富的气象应用性能,可以探测到冰雹、暴雨、台风、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可对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预警,使天气预报服务工作实现了无缝隙、精细化。气象部门还购置了车载式移动气象站,建立和完善了土壤水分自动检测系统、紫外线监测系统、省—市—县天气预报可视会商系统、短期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和决策气象服务系统等气象监测和服务系统,整体上提升了我市气象灾害防御的能力和水平,标志着我市气象现代化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气象预测预报及时准确,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市气象部门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在做好公益气象服务的同时,积极拓宽气象业务服务领域,全力以赴做好农业生产气象情报服务,及时提供气候专题分析、短期气候预测、雨情、墒情等气象服务信息。遇有重大气象灾害和关键性天气,气象部门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及时作出准确的预测预报,并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手机短信、12121声讯等多种形式,及时传送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为党委政府正确决策,指导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合理安排生产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在2007年陕县支建煤矿淹井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气象应急服务车始终在救援现场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在卢氏县2010年“7.24”抗洪救灾工作中,气象部门及时、快捷地将各类气象信息传递给党委政府和救援机构,充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气象防灾减灾作用,为夺取抗洪救灾工作的重大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显著,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我市地处豫西山区,小气候复杂多变,自然灾害较多,尤其是干旱严重,雹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苹果、烟叶、蔬菜是我市农业的支柱型产业,但是,频繁发生的干旱和雹灾,对苹果、烟叶、蔬菜的生产有着致命的影响。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拨出专项经费,大力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人影工作发展迅速,技术能力不断提高,作业规模逐渐扩大。从增雨抗旱型向增雨、消雹、防雹兼顾型转变。近三年,全市共有37高炮22门,火箭发射架28套,烟炉2个,增雨作业车6辆,作业控制面积达50%。共组织实施人工增雨雪、消防雹作业521门次,累计发射炮弹5837发、火箭弹594枚。人工增雨、消雹、防雹作业为促进我市粮食增收、果农增效、烟叶增产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四)防雷减灾工作取得新进展。气象部门作为防雷减灾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部门,在依法管理、监测、科研、预警预报、检测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防雷减灾管理工作从无到有,并逐步发展和完善。1998年以来,市政府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制订了我市防雷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印发了《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市气象局与政府其他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对中小学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加装防雷装置的通知》、《关于转发河南省气象局 教育厅关于加强学校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等多个相关文件,成立了防雷技术中心,每年都要定期对重点建筑、场地和其他设施的防雷防静电装置进行安全技术性能检测,并提供技术服务,对减少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应有贡献。
三、市政府气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和座谈,评议组认为我市气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象探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与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气象探测环境遭破坏的情况非常严重:我市共有4个气象观测站,分别是卢氏国家气候观象台、三门峡市局国家一级气象站和灵宝、渑池两个国家二级气象站。长期以来,4个气象观测站的探测环境都遭到严重破坏,其中渑池观测站由于探测环境屡遭破坏,无法正常开展探测业务,分别于1985年和2008年两次被迫搬迁;灵宝观测站由于同样原因于2006年1月1日被迫搬迁;卢氏观测站的周边环境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目前已严重恶化,影响到气象探测数据的准确性;三门峡市观测站所在地湖滨区上村,目前已被规划成河南省安居保障工程的示范项目,建成后高楼林立,气象观测站搬迁工作迫在眉睫。造成气象探测环境屡遭破坏的原因,客观上是由于近年来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当地政府认识程度不一造成的,实际上,反映了当地政府法律意识淡薄,对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重视,以及个别部门对《气象法》的漠视。
(二)防雷安全方面存在诸多隐患。我市是雷电灾害发生较严重的地区,雷击事故频繁发生,每年因雷击事故造成的损失达数百万元,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一是执法过程阻力较大。按照《气象法》的规定,气象部门作为防雷减灾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防雷减灾行政管理,但在依法开展防雷减灾工作中,有些单位和部门防雷减灾意识淡薄,缺乏对防雷减灾安全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存在抵触、逃避、抗法等现象,增加了防雷减灾工作的执法难度。二是大部分楼房存在未按规定进行防雷审批就已开工现象。图纸审核虽然已经进入行政审批大厅,但未进入连审联办“一体化”流程,使大部分楼房未经防雷审批就已开始施工,致使楼房存在防雷先天隐患。三是一些重点单位未能按要求安装防雷避雷设施,存在严重的雷电安全隐患。据市教育局调查,全市131所初中,有93所没有安装防雷设施,达到了71%;全市470所小学,有444所没有安装防雷设施,达到了94%。雷电灾害时刻威胁着我市中小学学生的生命安全。
(三)气象公众服务能力与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气象信息还未能实现向所有手机用户免费发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气象信息的传播和服务。二是气象信息未能实现完全共享。目前,气象部门仅与农业、林业、水利、河务等部门建立起了信息共享平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与气象服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对气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对气象服务的要求呈现多样化,现有的信息共享平台不能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
(四)对气象知识的普及有待提高。在调研中发现,普通民众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天气预报这个层面上,对其他一些气象知识了解的不多,对《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气象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知之甚少,对一些常见的气象术语,如预警信号级别、降水量多少等的具体含义,也缺少必要的了解,使气象信息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四、评议组的意见和建议
(一)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气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确实无法避免的,属于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的探测环境,建设单位应当先征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属于其他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应当事先征得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方可建设。《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在气象台站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未事先征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书面同意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扩建工程。根据以上规定,市、县政府应当规范工程行政审批流程,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审批申报省以上气象部门批准,将气象部门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委员会,出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措施。卢氏国家气候观象站,如确需要搬迁,应按法律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在气候观象台未搬迁之前,现址仍要依法加以保护。
(二)强化监督管理,最大限度的防范雷电灾害事故。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各类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防雷标准的规定。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应当就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对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进行竣工验收,应当同时验收雷电防护装置并有气象主管机构参加。因此,政府应当将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竣工验收这项行政许可列入建设行业审批程序。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防雷安全专项监督检查,高度重视中小学及重要部门防雷安全工作,使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常态化,进一步促进我市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突出气象服务的公益性,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气象工作的投入,不断强化气象服务能力,使所有手机用户都能享受到气象短信服务。气象部门应根据不同受众,不同需求,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互联网的优势,健全完善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多样化、精细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气象预报预测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气象业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市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要求。
(四)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普及气象基础知识。气象部门应加大对气象知识的普及,在电视、电台气象预报节目中,增添对气象专业术语的解释和说明,让民众了解更多的气象基础知识。

作者:三门峡人大网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