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大建设 >调查研究
关于加快推进“大旅游”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3-05-02 信息来源:三门峡人大网

关于加快推进“大旅游”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2年10月25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大旅游调研组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要点安排,按照主任会议要求,我们“大旅游”调研组一行6人在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郑泽中的带领下,于10月9日至10日对全市旅游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采取实地察看、现场询问、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先后到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黄河丹峡景区,市区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陕县高阳山温泉综合开发项目、春天置业温泉开发项目等地深入了解,掌握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旅游”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近两年来,在市委“四大一高”战略强力推动下,我市“大旅游”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全市现有旅游景区24家,其中4A级4家,3A级3家;旅游星级饭店25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16家;旅行社53家,其中出境社1家,旅行社45家,分公司7家;旅游从业人员16900多人,其中持证导游员438人,基本上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截止今年9月底,全市接待入境游客56569人次,较上年增长17.2%,占全年目标任务的80.8%;接待国内游客1438.5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8.7%,占全年目标任务的89.9%;旅游总收入117.3亿元,较上年增长26.3%,占全年目标任务的87.8%。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旅游业逐渐成为我市一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市调结构、促转型、保增长、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强力推进资源开发建设,夯实旅游发展基础。一是全力打造龙头景区。全面启动并强力推进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捆绑创建5A级旅游景区工作,景区总体规划及创建5A级景区提升规划有序推进。积极抓好黄河丹峡、汉山、双龙湾、甘山等旅游景区的4A级创建申报,目前黄河丹峡景区、汉山景区顺利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初验。二是认真抓好旅游资源整合开发。重点抓好三门峡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渑池岱嵋山、陕县高阳山温泉度假区、陕县张汴地坑院、灵宝娘娘山、卢氏豫西大峡谷等33个重点项目的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12.4亿元,较上年增长21.7%。三是旅游招商取得实效。共签约项目4个,签约金额37.4亿元,比上年增长74%,超额完成省定50%的年度增长目标。四是推动旅游饭店创星升级。加快推动天鹅湖国际大酒店、海联国际大酒店、灵宝宝源大酒店、卢氏宾馆等新建旅游饭店的星级评定工作。
(二)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我市旅游知名度。一是抓好主流媒体宣传。首次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朝闻天下栏目黄金时段投放旅游形象宣传广告,与中国旅游报、河南日报、河南卫视、大河报等主流媒体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展示三门峡旅游产品。二是举办主题推介活动。先后举行了第18届黄河旅游节新闻发布会、“第三届走进母亲河?百家旅行社三门峡采风活动暨三门峡旅游微博启动仪式”、在山西太原举办了“2012三门峡(太原)旅游推介会”、组织参加了“2012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博览会暨旅游产业大会”、举办了“中国电影?三门峡电影周”首映礼和展映式、成功开通了“三门峡?天鹅号”高速旅游列车等等,有效拓展了三门峡旅游市场。三是推进旅游信息化。开通三门峡旅游官方微博,发布旅游相关信息620条,新浪和腾讯的粉丝总数突破60万,位居全省第二。不断丰富三门峡旅游网功能,扩容360°全景漫游系统,提升网站技术应用水平。加快移动新技术的应用,推进景区移动无线网络建设,与三门峡“无线城市”应用平台实现对接。通过新型信息手段运用,进一步增强了我市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强化服务与监管,保障旅游市场健康发展。一是着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组织召开了全市旅游标准化工作推进会,邀请国家旅游标准化专家做了专题讲座。确定函谷关、金泉大酒店、三门峡春秋国际旅行社等6家旅游企业为首批“三门峡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以试点示范带动旅游标准的推广实施。二是扎实推进“三争三创”(争当金星服务员、十佳导游员、金牌讲解员,创建游客满意旅游企业、文明服务示范窗口、文明景区)活动。采取社会评议、问卷调查、媒体跟踪等方式,目前评选活动正在有序进行,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三是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力度。1-9月份,全市共开展执法检查63次,出动执法人员236人次,严厉查处超范围经营、黑社等违规行为。编印《旅游手册》、制作“旅游明白卡”面向社会公众发放,普及旅游知识、倡导文明旅游,引导市民和游客理性消费,依法维权。同时,积极受理旅游投诉,截止9月底共受理旅游投诉6起,结案6起,结案率100%。通过有效监管,维护了旅游市场秩序,保障了旅游安全。
二、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市的“大旅游”建设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省内外旅游发达城市相比,与“四大一高”战略要求,与广大市民和游客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观念更新不到位,体制机制不顺畅。目前,“大旅游”虽已得到大家的共识,但在实际行动上还没做到位。旅游中的“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基础薄弱,协同发展不到位,有些地方和景区还停留在“门票经济”上,没有向“产业经济”转变,没有跳出旅游办旅游,对“三产”以及整体经济发展还未起到带动性作用。与旅游有关的个别政府部门,配合不到位,还未形成合力。旅游业与各行各业互融互促、共生共荣的市场机制体制还未有效形成。
(二)龙头景区带动效应不明显,管理服务体系不完善。我市旅游资源虽然比较丰富,景点也不算少,但目前还没有一家在全国具有影响力能够起到带动发展作用的旅游龙头景区。旅游交通建设滞后,尤其是通往一些重点景区的道路等级低,穿越乡镇不畅通,旅游标识不健全,旅游交通专线几乎没有,散客进不去、出不来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景区周边环境差,景区内卫生差,通讯有盲区。同时,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与游客需求差距较大。
(三)市场营销力度不够大,旅游与文化融合不密切。近些年来,虽然各级各部门加大了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吸引力还不强,旅游大市场高水平的营销策划、宣传推介的力度、密度、内容、形式和手段还需进一步提高。旅游与文化融合不密切,一些与旅游相关的文化挖掘深度、精度不够,有些景点讲解空洞、单薄,缺乏吸引力。
三、几点建议
我市“大旅游”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目前在“四大一高”战略的强力推动下,已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务必要在“新”“大”“特”字上下功夫,让“大旅游”真正成为我市产业转型、富民强市主角之一。
(一)创新机制体制,树立“大旅游”的新观念。一是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依法管理”的发展思路优化政府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政府、旅游中介机构和企业的关系,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加快景区的产业化进程。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大力培育新兴旅游发展主体。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加大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尽快形成新型旅游投融资体制。二是要学习云南旅游经验,进一步完善在“行、游、住、食、购、娱”等方面为游客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实现旅游产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进而推动我市第三产业大发展。三是“大旅游”涉及二十多个政府部门,并非旅游部门一家的事,要跳出旅游办旅游,各部门只有形成合力,服务好“大旅游”,才能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四要进一步树立“大旅游”的资源观、产业观、市场观、营销观、文化观、效益观,全方位整合旅游资源,强力推动“大旅游”的大发展,使旅游真正成为一项强经济、惠民生、树形象的战略工程。
(二)搞好服务与管理,全力打造龙头景区。一是各级政府要把旅游道路纳入“大交通”中进行谋划,多方筹措资金进行建设,特别是龙头景区道路建设要高标准、高质量,道路两侧要美化,道路及旅游标识要健全,要保障道路通畅,特别是向景区去的乡镇集市要畅通无阻,如通向灵宝汉山的故县镇城区有堵塞现象。要及时归还景区交通欠账,如渑池县政府与黄河丹峡景区签订协议,通往景区一段路先由景区修通,然后由政府偿还,但至今仍有修路费用4000万元没有归还,制约了景区的发展。效益好的景区,政府要开通交通旅游专线,方便游客,进一步增加旅游业的收入。二是要对有些景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加大对景区内卫生监管,特别是A级景区一定要树立良好形象。如大坝景区周边有污染厂矿,房屋破旧,整体环境不整洁,景区内小岛上设施差、卫生差。我市有些主要景区通讯信号有盲区,进入景区后,与外界联系不畅时有发生,政府要与景区加大协调力度,确保主要景区通讯信号无盲区。三是我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体现旅游因素,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健立健全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满足游客需求,提高我市旅游新形象。四是全力打造我市龙头景区,从全省及全国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龙头旅游景区的打造,政府主导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郑州少林寺、焦作云台山,安徽九华山、湖南张家界等都是如此。因此,建议在旅游龙头景区建设中,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重点景区的引导性投入,从管理体制、运营机制、财政投入、政策配套四个方面全力支持函谷关、天鹅湖景区转型升级联合创建5A景区,加快推进有条件的景区创建4A,提升龙头景区对全市旅游产业带动性作用。
(三)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市场营销。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也是一座城市内涵和魅力。如何吸引游客,要在文化上做足文章,下真功夫。“大旅游”一是体现在景区的名气大,二是体现旅游景点的量大。要进一步整合我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在做大做强黄河文化、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等大文化的同时,也要宣传好一些散点文化。例如假虞灭虢、唇亡齿寒、中流砥柱、紫气东来、公孙白马、终军弃�]、鸡鸣狗盗、完璧归赵、秦赵会盟等一些成语历史典故,实际也是一笔有意义的旅游资源有待用现代手段创意开发。要不断深挖整合一些小文化历史旅游资源,如灵宝杨公寨、豫灵汉武帝时期太子冢望思台、豫灵镇杨家村杨震三�@书堂、函谷关关龙逄墓的故事、灵宝沙波村许氏四尚书故居、唐名相上官仪上官婉儿、市区的北宋末年发生在陕州城的李彦仙抗金之战、三里桥的魏野草堂、陕县姚合姚崇姚氏家族、杜甫夜投的石壕村、慈禧太后与大营麻花、渑池的秦赵会盟台、义马的鸿庆寺、卢氏的曹植甫曹靖华父子故居等。我们不缺资源,缺少的是高起点、大手笔的策划和营销。大旅游需要大营销,需要高水平的市场营销策划,需要强有力的宣传推介和传播,要从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过渡,从景区营销向目的地营销转型,从单一营销向捆绑营销、整合营销升级。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出新意、树品牌的原则,及早做好第19届国际黄河旅游节的筹备工作。要通过“大旅游”强有力的宣传,使“黄河明珠,天鹅之城”旅游品牌走向国内外。

作者:三门峡人大网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