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大工作 >监督纵横
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3-04-26 信息来源:三门峡人大网

关于三门峡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3年2月19日在三门峡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三门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会林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在向大会报告三门峡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三大战略定位”,坚持求转、求进、求实,初步走出一条以“四大一高”引领经济转型、“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呈现出转型发展有效、持续发展有力、协调发展有支撑的较好态势,圆满完成了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48.8亿元,增长12.1%,高出计划0.1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8.6亿元,增长19.1%,高出计划6.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7.7亿元,增长23.3%,高出计划2.3个百分点;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5.5亿元,增长23.6%,高出计划1.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3.2亿元,增长15.8%。人口自然增长率4.2‰。
(一)四大一高战略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步伐加快
全市221个“四大一高”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75亿元,高出计划43个百分点。列入省政府考核的2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4.4亿元,高出计划75个百分点;省督办重点项目联审联批事项133项,提前5个月完成全年任务,居全省第一。大通关体系日趋完备。海关大楼落成,三门峡海关物流中心已具备使用条件,监管查验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申报开关工作已基本就绪。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投入加大,检验检测技术设备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顺利通过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资质认证、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证“三合一”质量认证评审。三门峡国家果品与果蔬汁检测重点实验室获批。大通关建设助推我市骏通车辆、食用菌的出口,为三门峡外贸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2012年,我市外贸出口完成1.94亿美元,增长20%。大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蒙西铁路建设指挥部即将落户我市。三淅高速灵宝至卢氏段、郑卢高速卢氏至洛宁段两条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三灵快速通道除特大桥外已具备通车条件;三淅高速卢氏至西坪段、连霍高速改扩建洛阳至三门峡(豫陕界)段改扩建项目已形成施工高潮;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全市“大交通”项目建设投资首次突破百亿,高出计划57个百分点。大商贸发展实现突破。首届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成功举办,实现现场销售额3亿余元,拉动住宿、餐饮、旅游、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实现收入18亿元以上;达成贸易采购合同73.3亿元;签约经济合作项目27个、总额243.9亿元。我市被确定为中国特博会的永久举办地。金三角建材物流港一期、金秋果业冷链物流二期建成投用。三门峡商务中心区和湖滨区、陕县、渑池县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获省批复,义马市、灵宝市、卢氏县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已通过初审,我市的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的规划建设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大旅游发展渐入佳境。第十八届旅游节暨投洽会成功举办,三门峡市高端旅游逐渐升温;沿黄九省(区)联手推出“中国大黄河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均有三门峡元素,我市作为“大黄河之旅”重要节点城市地位不断巩固;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和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联合创建5A级景区工作启动,黄河丹霞、汉山通过4A级旅游景区初验,天鹅湖国际大酒店等相继对外营业,我市旅游品质进一步提升。2012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50.1亿元,同比增长28.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速达纯电动汽车、恒生科技丙尔金、义腾新能源锂电池隔膜、仰韶生化生物酶、东方希望金属镓等一批高科技项目顺利实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6%,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3.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增长107%,高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3.4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53.9%。
(二)产业集聚区带动作用增强,工业运行稳中向好
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不断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388.6亿元,高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9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5%。建成区面积达56.6平方公里,铺设自来水供水管道和修建道路分别达744.5公里、539.9公里,4个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成立10个投融资平台,融资26亿元;3个土地收储中心完成土地收储4000多亩。三门峡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义马市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全省“十先”产业集聚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74.8亿元,增长1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26.6亿元,增长13.6%。
(三)三化协调态势良好,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工业升级项目进展顺利。58个亿元以上工业升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2亿元,高出计划9个百分点。黄河铝业年产20万吨铝板一期10万吨等34个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工业异军突起,已建成风电场4个,风电装机规模达15.75万千瓦,居全省第一。光伏发电实现零突破,俊威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2.28兆瓦光电建筑和2.5兆瓦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竣工投产,总装机规模达4.78兆瓦。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商务中心区建设全面铺开,区内道路、供水厂、高压电网、土地整理等14个项目顺利开展,3条景观谷建设加快实施,累计完成投资7亿元。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稳步实施,完成投资7.57亿元。三门峡新区建设总体方案通过省委、省政府审批,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城市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黄河公园27个建设标段已完成,市新建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义马、灵宝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义马、渑池、陕县自来水管线改扩建工程启动。63个新型农村社区新建住宅1.19万套,建成9282套。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7.6%,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大丰收,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0.57亿元,增长5%,增速居全省前列。粮食总产6.6亿公斤,超计划1.6亿公斤;全市230万亩水果总产20.1亿公斤,果品产值达54亿元;烟叶收购77.2万担,烟农总收入、户均收入、烟叶税实现翻番,居全省第一;已发展规模养殖场7920个,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25万吨、5万吨和4.1万吨;“函谷红”茶被评为全省红茶“四大名枞”之一。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7%左右,超省定目标3.3个百分点,河南锦荣水泥有限公司等9家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企业通过省级认定。
(四)载体项目不断丰富,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
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稳步推进。商务中心区成功签约落地商务、金融、高档住宅等项目30个,总投资300亿元,年度完成投资20亿元。义乌商贸城、三门峡游客服务中心、渑池万洋国际商贸博览城、华创国际广场城市综合体、嘉和广场等项目进展顺利。核心商圈建设步伐加快。丹尼斯百货开业在即,大中海商业文化广场、宏江龙街等项目进展顺利,商业圈框架初现。文化产业日益繁荣。文化公园、老子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建成,市豫剧团创作的新编现代戏《红高粱》被选定为河南省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优秀剧目,成功进京汇报演出。金融业健康发展。三门峡商业银行成功改制为三门峡银行;我市开展的崤函微贷“扫街”做法先后受到国家、省领导高度肯定。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825.07亿元,比年初增加137.3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467.35亿元,比年初增加86.17亿元。
(五)开放合作成效明显,发展后劲更加强劲
积极参加各类经贸活动,共签订合作项目协议177个,签约金额1346.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47亿美元,增长18.2%;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20亿元,增长36%。积极融入区域发展,通过与运城、临汾、渭南三市的联合争取,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顺利获批,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三门峡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积极推进央企合作,中金集团黄金产业园、大唐三期等12个央企合作项目正在积极推进。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2012年,在经济转型、教育、政法、农业、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民生等方面共有222个项目争取到国家、省无偿支持资金12.1亿元。16亿元城投二期债券获省发改委评审通过,预计在2013年第一季度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这些为我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保障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着力保民生、促和谐。十项民生工程年度目标全部完成。群众收入稳步增加。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84元,增长12.4%,高出计划3.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7906元,增长14.1%,高出计划5.1个百分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快速推进。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1万套,建成8789套,1822户困难群众拿到廉租房钥匙。就业和社会保障扎实有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社会保险覆盖城乡,全市参保人数251万人(次),支付各项社保资金18.3亿元。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助比上年提高43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助提高12元,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96亿元。教育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教育事业年度预算支出达财政支出的19%。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卢氏县33所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陕县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建设工程获国家扶持,年度共争取中央补助资金3792万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家书屋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预计分别达到97.9%、98%,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全部实现免费开放,虢国博物馆二期、抢救性文物保护等文化项目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深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让利群众药费1263.2万元。市中心血站综合楼建成投用,县医院倍增计划和全市1343个行政村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各位代表,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市委坚强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和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端化工业比重还不够高,部分企业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强,第三产业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三化”协调发展的任务繁重,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三是持续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社会管理创新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及重点工作安排
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2013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3%,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3%左右。全市各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5%,完成税收增长15%,转移农村人口2万人。
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安排如下:
(一)着力推进四大一高战略,加快转型发展
突出大通关建设。以完善海关监管堆场、检验检疫查验场和配送仓库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动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不断完善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配套服务功能,早日将其打造成集监督、检验、检测、科研、仲裁和标准制定为一体的“金字招牌”。
突出大交通建设。抓住《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支持三门峡改造提升地区交通枢纽的重大机遇,做好区域交通枢纽规划编制工作,争取纳入全省首批政策性资金支持范围。加快完善“三纵四横”交通网络,积极推进蒙西铁路三门峡段、渑垣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连霍高速改扩建、三淅高速(卢氏至西坪段和豫晋省界至灵宝段)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省道314洛三交界至渑池仁村段、省道250灵宝至朱阳段等10个项目年内开工建设。
突出大商贸建设。以举办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为龙头,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着力推动喜天下商贸物流城、万邦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汇集黄河金三角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断提升三门峡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
突出大旅游建设。实施旅游标准化建设,着力构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继续抓好黄河丹峡等龙头景区建设,支持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和天鹅湖湿地公园加快联合创建5A级景区步伐,加大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景区、高阳山商务度假区等开发力度,努力打造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黄河旅游核心城市和河南省旅游经济强市。
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推进铝工业、黄金工业、煤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围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支持重点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开展专项技术攻关,新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5项,突破重大关键技术10项。重点推动速达公司年产20万辆纯电动汽车、恒生科技年产150吨丙尔金、义腾新能源公司年产6000万平方米微孔隔膜、鹏飞电子年产300万套LED汽车尾灯等项目建设。
(二)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深化投资拉动
继续强化重点项目建设。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落实“四大一高”战略、实施投资拉动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强化责任,奋力推进。一是统筹安排好四大一高重点项目。初步安排市重点项目300个左右,总投资2000亿元以上,年计划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其中,新开工项目115个,年计划投资144亿元;续建项目192个,年计划投资355.6亿元;竣工投产项目130个,年计划投资139亿元。拟争取列入省重点项目24个,总投资594亿元,年计划投资82亿元。二是加快重点项目进度。坚持完善联审联批制、周例会制、市级领导分包联系项目制、观摩督导制、奖罚考评制等项目推进机制,积极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资金、土地和环境容量等困难和问题,全力加快项目建设,确保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强化新项目谋划。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重点支持的方向,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积极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优质项目,积蓄后劲。年内新谋划工业前期项目150个以上,确保50个项目当年完成前期工作。
持续推进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2013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530亿元,增长35%。一是强化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力争每个集聚区新引进2个以上行业龙头企业或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突出龙头带动,以龙头带配套、促集群;突出配套带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以产业链式延伸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二是全面提升承载能力。加快水电气暖管网、道路、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2013年上半年各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确保年底前投入运行,处理标准达到1级A。三是深入推进产城互动发展。把集聚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加快全市7个产业集聚区内47个村庄的搬迁工作,加快推进城区服务功能向集聚区延伸。四是加强保障平台建设。创新投融资平台运作模式,进一步发挥担保平台、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强土地整治、节约集约、监督管理三项机制的贯彻落实,着力通过挖潜、节约缓解土地制约。2013年底,全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370亿元,其中,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5个以上,义马市产业聚集区超过500亿元,三门峡、渑池县产业集聚区力争达到300亿元,灵宝市产业集聚区超过200亿元,三门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超过100亿元,陕县和卢氏县产业集聚区分别超过30亿元和20亿元,湖滨区专业园区达到25亿元。
(三)着力推进三化协调,实现统筹发展
坚持信息化引领,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一是努力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推进信息化在传统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支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关键业务环节信息化,提高工业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为传统产业发展增添新活力。二是加快推进一高两化,打造五个千亿元产业集群。以发展“两端、两高”(终端、高端和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推动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基地建设,扩充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的优势产品产能。积极打造黄金及有色金属、铝工业、煤化工、丙尔金和铜箔等新材料工业、汽车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五个千亿元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带动和支撑三门峡转型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重点抓好中金集团黄金产业园、同人铝业10万吨铝合金铸件、骏通公司1万辆起重举升类专用车、义煤集团1000万标方煤制气及20万吨PBT等项目建设。三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以各种形式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重点院校展开合作,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改进工艺,提升质量,开发高技术产品。加强各类研发平台建设,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以产业集聚区内的骨干企业为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5个,新建院士工作站2家以上,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完善中心城区两大组团功能。把商务中心区、新区作为中心城区功能拓展的主导区域,统筹推进老城区改造和复合型新区建设,力争2013年上半年完成新区总体规划和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同步推进交通、产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全面掀起市商务中心区建设高潮,年内完成投资100亿元;加快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黄河公园、北环路、南环路西延、苍龙涧河区域治理、迎宾大道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重点城建工程建设。二是加快三小组团建设。持续推进义渑一体化,形成东部城市组团,支持灵宝和卢氏加大城区改造建设力度。加快各县(市、区)特色商业区建设,增强县城经济活力。三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市新型农村社区新开工建设住宅1万套以上,推动城镇交通、供排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四是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坚持“一基本两牵动”,加快推进中心城区规划区和产业集聚区农村人口市民化,吸引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
夯实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按照“调强果品、烟叶、食用菌,调大畜牧、蔬菜、水产,调优茶叶、粮食、林业等其它产业”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全市农业发展的布局结构、产业结构、种植结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力争果品总产量稳定在20亿公斤,新栽苹果20万亩,出口鲜果1.5万吨,烟叶种植30万亩,产量超80万担,发展食用菌1.4亿袋,蔬菜9亿公斤,水产品1.9万吨。二是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大力推进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果、牧、林、烟、菌等9大产业,壮大渑池肉牛、灵宝苹果等8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个。重点抓好雏鹰100万头生态养猪等项目建设。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大石涧水库、鸡湾水库等水利项目,积极推进陕县1000亩烟叶物联网等示范点建设,发挥已建成的农业物联网示范点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继续用好国家、省以工代赈资金,支持卢氏路桥修复、易地扶贫搬迁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10万农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四是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务工就业能力,全年劳务输出达到35万人次。严格落实粮食直补、农资、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政策,拓宽农民融资、增收渠道。
(四)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扩大三产比重
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快义马市、灵宝市、卢氏县特色商业区规划的申报工作,确保2013年上半年通过批复。加大商贸业招商力度,今年争取引进落地项目10个,在建重大项目达到30个,商务中心区和6个特色商业区力争完成投资100亿元。建设社区商业示范工程,完善社区服务网点配置,打造10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
加快物流业发展。依托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实施一批有特色的物流园区,抓好四季丰冷链物流项目、万石仓储物流中心、豫西煤炭储配基地等项目的建设,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进一步确立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地位。
加快旅游业发展加快推进三门峡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做好重点景区创A工作,加快岱嵋山景区、亚武山、娘娘山、汉山等景区的规划建设。
加快金融、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三门峡银行到市外发展金融业务,支持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充分挖掘、合理利用三门峡文博城的商业功能,抓住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这个龙头活动,带动会展业快速发展。
做大文化产业。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构建具有豫西特色的文化产业长廊。推进老子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扩大仰韶文化产业园区规模,积极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推动二三产业分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按照“典型示范、重点突破、循序渐进、分步推进”的工作方法和“先试点后推广,先重点后一般”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二三产业分离工作,促进服务业发展。
(五)着力推进招商合作,提升开放水平
深入推进大招商工作。全年力争签约招商引资项目合同金额1000亿元以上。一是着力推进产业集群招商。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家电等领域为重点,突出重点领域和目标企业,开展小分队专题招商,提高对接洽谈成功率。二是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招商。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为载体,以金融保险、商业商贸等领域为重点,谋划、筛选一批投资规模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两区”招商项目,开展专题推介、专题对接。三是深入推进央企合作。推动已签约央企合作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和项目建设,做好跟踪服务。谋划推介一批新项目,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对象,筛选项目和中央企业对接洽谈。加快推进中金集团黄金产业园、大唐火电三期、华能渑池热电等重大合作项目建设。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一是鼓励重点承接产业转移地区在我市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采用委托管理、合作共建、建立飞地园区等方式,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港澳台等沿海发达地区协会、商会、产业园区管委会等共建产业园区。二是深入推进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联合金三角其它三市,积极争取国家对黄河金三角示范区的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合作,加快推进运三高速、灵芮高速、渑垣高速等公路建设,积极谋划电力、通信同网连接;加强产业合作,共同打造有色金属新型材料、机械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立足区域文化旅游特色,共同打造“中华根·黄河魂”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加强社会领域合作,强化应急管理、社会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领域的合作,方便群众生活。
(六)着力加强运行保障,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强化煤电油气运的运行调节。着力做好煤炭产运需衔接,加强电力协调,积极做好区域内发电企业与煤炭生产企业的供需衔接工作,重点推进电解铝等用电大户直购电工作,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认真研究利用《中原经济区规划》有关支持政策,下力气解决好省、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生产运行中的困难,争取在煤电铝一体化发展上有所突破。
抓好项目投产增效。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后期的协调服务,重点抓好2012年下半年已建成和2013年上半年将建成的河南宏远食品公司年产78.4万吨旅游食品加工、金源矿业公司硫铁化工二期多金属综合回收扩建工程等100余个生产型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因素。
努力稳控物价。完善价格调控政策,巩固调控成果,努力实现价格调控目标。动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继续做好涉农、涉企、旅游、医疗、教育等收费专项检查工作;根据经济运行和价格形势变化,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审慎出台调价项目。
(七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努力破解资金制约。认真把握中央资金投资方向,特别是在重大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养殖小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城镇供排水建设与改造、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基层计生服务体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旅游基础设施、农产品冷链物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积极谋划储备项目,争取中央投资支持。加强银企对接和协调服务,采取土地抵押、银行担保、财政保底付息等手段,吸引保险资金投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增强各级投融资平台实力,通过信托贷款、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进行融资;支持投融资公司、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产业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加快推进“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
统筹解决土地指标。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稳妥开展人地挂钩试点,探索实行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流转;严格落实城镇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标准,完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鼓励企业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改扩建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引导企业依法转让或出租闲置厂房,探索建立企业用地退出机制。
扎实做好节能减排。继续抓好重点高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制定节能规划,实施节能改造工程,大力推进义马含铬污染物处置、污染土壤修复,以及重金属无主废矿渣、文峪河底泥无害化处置等项目建设;加快制定并落实我市“十二五温室气体排放规划方案”工作。实行能源消费总量、用电量同步控制和预算管理,建立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继续实施好“十项民生工程”,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2013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积极推进陕县、灵宝中央投资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加快市殡仪馆迁建、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养护楼等项目建设。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600套。
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公建民营”幼儿园发展,加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改造,继续抓好市职教园区项目建设、卢氏县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工作。
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设施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国家文化遗产地保护基础设施和抢救性文物保护项目建设力度,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和保护力度。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全市农村急救体系、重大疾病防治体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项目建设,推进市中心医院儿童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病房楼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项目建设,做好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建设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2013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四大一高”战略,遵循“一高两化”方向,坚持“求转、求进、求实”总要求,突出“开放、转型、合作、实干”关键点,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作者:三门峡人大网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