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30日,历时13个月,先后投入处置资金2.7亿元,我市义马历史遗留的44.992万吨铬渣全部完成无害化处置。这是近年来我市加快转型发展,重拳治理环境问题的一个缩影。我市把实现天蓝、水清、地绿、山青,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环境问题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高度重视,不遗余力果断行动,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全面发展。
三门峡作为资源型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资源及环境的瓶颈约束更加凸显。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三门峡的环境问题面临着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境况。强力实施“四大一高”战略、抢占转型发展的制高点成为必然的发展路径选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做到“两不三新”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市主要领导一再表示,凡是为三门峡挖金挖铝挖煤的投资人、企业家,一概婉言谢绝;凡是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延长产业链的、深加工的客商,都高接远迎。从依靠资源消耗到依靠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的“绿色转变”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环境保护工作在三门峡转型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地位。
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义马市境内堆存的铬渣系原义马振兴化工厂20多年前的生产废渣。为解决铬渣安全处置问题,2007年,义马市建设了义马环保电厂,专门对铬渣进行无害化处置,后因煤价上涨严重亏损停产。2011年9月份,铬渣堆放场因连续降雨出现部分渗漏。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迅速落实处置措施。在市委常委会上,市委书记杨树平代表常委会一班人公开承诺,对环境保护问题要勇于担责,决不推诿。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严格考核奖惩,不遗余力地解决环境问题。2012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党政同责、市委常委包县(市)定期督导环保重点工作等制度,把铬渣处置工作列为全市重大民生工程,要求痛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在2012年底前坚决完成铬渣处置任务。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义马市采用多种形式积极筹措处置经费,借鉴国内先进的处置技术和经验,协调义煤集团托管环保电厂,投入1000万元启动处置工作,并建设3条湿法生产线,形成了1400吨/日的处理能力。市、县两级环保部门派出人员全过程驻场督导,建立三级监测监督机制,确保处置质量和效果。目前,铬渣处置收尾验收工作有序进行,环保部门继续加强周边环境的监管和监测,做好污染物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确保周边环境安全。根据监测结果,处置后的废渣均满足安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