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县(市)区人大 >渑池
在“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中的思考与帮扶
发布日期:2013-04-27 信息来源:三门峡人大网

  

  

  “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以全市行动的大氛围,深入基层的好形式,推助发展的新举措,呈现出农村工作的新气象。这项活动高度契合扶贫开发的实际需求,受到扶贫系统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为增扩扶贫开发的广度和力度,深化其社会性和针对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渑池县扶贫办这次活动的帮扶点是英豪镇牛王岭村。在“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中,渑池县扶贫办分组划片长期进村入户,在获取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该村进行了一次解剖麻雀式的分析研究,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帮扶措施,使得该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牛王岭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况与现状

  英豪镇牛王岭村由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49户700口人组成。耕地共2380亩,种植结构单一,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占2000多亩,烟叶、辣椒等经济作物不足200亩,是渑池最为普遍、最为典型的传统农业村。

  村里无任何工业、商业及农产品加工业,青壮年劳力基本上全都在外务工。2011年,该村村民总收入约为46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630元,其中70%来自于土地产出,二、三产业几乎是空白,外出务工的收入约占25%,其他收入约占5%。

  牛王岭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干部年龄大,学历偏低。现任的8名班子成员中,支书、监委都在60岁以上,7人为初中文化程度。全村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谈发展,干部感到无可奈何,缺乏动力;说致富,群众满足现状,小富即安。

  基础设施建设陈旧落后。目前,该村虽经过“村村通”的大力实施,但水泥道路仅通到了村委所在的中心村,其他自然村124户群众,仍然是雨雪天行走困难的泥土路,直接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利设施方面,全村人畜饮水都靠村民自己打土井解决,遭遇旱年便无法保障。全村没有灌溉设施,无水浇地,种地靠天吃饭。

  农业结构单一,效益低下。牛王岭村是全镇耕地比较广阔的村之一。但粮经结构严重失调,传统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小麦种植面积大,占总耕地面积的2/3 以上,是绝大多数农户赖以生存的支柱。目前,烟叶、辣椒等经济作物的总种植面积还不到200亩。重粮轻经、产业结构失衡,是该村经济整体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壮年劳力流失严重。调查发现,牛王岭村约有劳力450人,其中青壮年劳力150人,而这150人中就有132人常年在外务工。青壮年整体外出务工的冲击,致使青年农民农业技能丧失,优势产业难以为继。村里中坚力量的流散,使经济社会乡土创业空白,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牛王岭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出路

  牛王岭村如何振作精神、激发活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实际的发展之路?深入调查研究后,渑池县扶贫办和牛王岭村三委班子成员一起召开座谈会、现场分析会,共同探讨牛王岭村的发展路径,把掌握的村情民情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研究,除了协助出主意理思路搞规划之外,也对该村实施了一系列的帮扶工作。

  第一,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尝试培育新型农民。为解决思想观念问题,除了召开主题会议,带领村干部和活跃分子到典型村参观学习外,主要通过培训形式进行教育转化。发挥扶贫部门科技培训的行业优势,先后分类举办了村组干部、外出返乡、妇弱劳力三期培训班,参加培训300余人次,使干群从思想上有了一次大触动、大解放,不断地引导和鼓励他们谋发展、思致富,逐步培养村班子领导发展的能力。

  第二,强力调整产业结构,做好种植这篇大文章。通过对该村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大力发展烟叶和辣椒等经济作物是该村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按照典型引路的思路,先抓榜样树标杆,渑池县扶贫办班子成员和村干部一起,动员有条件和能力的村民赵耀章、赵光文两户集中流转土地50亩种烟。目前,烟叶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同时,结合近年来对全县贫困村支柱产业的扶持情况,我们建议在调整产业结构中逐步将枸杞种植也纳入规划,争取今年有一个新突破,明年要实现大改观,通过三年时间,使粮经比例达到1∶1,让牛王岭村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粮食种植村逐步成为一个个性特色突出、种植结构合理、效益明显提升的现代新型农业村。

  第三,借助扶贫开发契机,改善基础设施落后面貌。今年以来,结合实际,成功申报牛王岭村省级贫困村,从政策上、资金上、项目上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加强与县直单位的沟通,主动与农业、交通、水利、科技、烟叶等涉农部门联络拜访,争取支持,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该村的道路、用水、村室村校、文化大院等基础设施问题得到解决,逐步实现从基础设施落后村向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新农村跨越。  

作者:三门峡人大网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