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县(市)区人大 >灵宝
“灯笼村”里灯笼红[图]
发布日期:2013-04-27 信息来源:三门峡人大网

 

  “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元宵节前夕,记者来到素有“灯笼村”之称的灵宝市焦村镇南安头村采访。刚进村口,就看到村民们驾驶着摩托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满载着造型各异的灯笼往集市上赶。再往村里走,只见家家户户都在赶制灯笼,扎架的、糊纸的、压花的,忙得不亦乐乎。

  南安头村是灵宝远近闻名的“灯笼村”,村民制作的纸制灯笼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每年元宵节前,周边十里八乡乃至山西、陕西的商户都来该村采购灯笼,小小的灯笼成为该村群众致富增收的一大亮点。

  记者来到村民苏仙荣家里,一进门便被地上堆放的各式灯笼吸引住了。这些灯笼色彩艳丽、造型各异,有金鱼、老虎、天鹅等动物造型,还有草莓、苹果、白菜等果蔬造型,让人大开眼界。苏仙荣正在往扎好的灯笼架上糊纸,然后又用颜色和锡纸片进行装饰。不一会儿,一个精美的鲤鱼灯就做好了。

  “这些灯笼都是你做的吗?”记者禁不住问。“是的,而且是纯手工,原生态的。这个‘鱼’简单,做着快,那个莲花灯就复杂多了。”苏仙荣说。她身旁的茶几上摆着一个宽60多厘米、高40多厘米的莲花灯笼,做工十分精细,色彩艳丽夺目。“这样的莲花灯能卖多少钱?”记者问。“七八十元吧。” 苏仙荣答道。

  据苏仙荣介绍,每年10月底进入农闲时节,村里家家户户便开始制作灯笼,有些村民更是全家老小齐上阵,做多少卖多少,收入十分可观。苏仙荣家里人口少,她一个人在元宵节前能做2000个灯笼,收入六七千元钱。据苏仙荣介绍,她今年制作的灯笼早被灵宝函谷关景区和灵宝市自来水公司订购了。

  苏仙荣的公公常金祥做了40多年灯笼,现在年纪大了,就把做灯笼的窍门都教给了儿媳。常金祥今年74岁,见记者想了解做灯笼的步骤,他边说边演示:“第一步先用竹条扎成想要的架子,然后裁纸上色,最后糊裱装饰。莲花灯还需要把纸挤出宽窄不同的褶皱。”常金祥说着又从屋里搬出他的秘密武器——一台他自己发明的手摇挤纸机操作起来。“过去家里孩子多,每逢元宵节,大人们都要给孩子做灯笼。天刚抹黑儿,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打着灯笼出去玩,比一比谁的灯笼更漂亮。最后还要让灯笼撞在一起烧掉,寓意日子红红火火。”常金祥说。

  灯笼年年做,花样要翻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群众需求的变化,灯笼的价格和样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上世纪60年代,一个灯笼两三毛钱。现在小的几元钱,大的几十元,还总是供不应求。”常金祥说着举起一个莲花灯,红红的灯笼将常老汉黝黑的脸庞映得通红发亮。“这莲花灯象征好事连连。现在农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咱南安头村乡亲们的日子就像这灯笼一样红火起来了。”

  在村民齐万青家中,映入眼帘的是堆放得层层叠叠的各式莲花灯。齐万青自从嫁到南安头村就开始做灯笼,至今已有15个年头。据村干部常文举介绍,齐万青家以做莲花灯为主,所做的莲花灯传统大气,多年来销量不减。由于一些企业和庙会的订单下得早,今年做好的成品灯已基本售完。靠制作灯笼,齐万青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购置了各种家用电器,还盖起了漂亮的小楼。

  采访中,齐万青和婆婆一直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熟练地为莲花灯糊上一片片粉嫩的花瓣。齐万青说:“做莲花灯是个工夫活,工艺复杂,做工考究。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做莲花灯,希望这些灯笼能将元宵节的喜气和美好祝福传递给每一个人。”

  据了解,南安头村两个自然组有120户人家,其中106户会做灯笼。仅此一项,平均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4000多元。通过制作灯笼,南安头的村风村貌也大为改观,喝酒赌博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婆媳不和的少了,邻里和谐的多了。乡亲们用勤劳和汗水收获希望,一起朝着幸福出发。

  苏仙荣在往莲花灯上糊花瓣。本报记者 徐洪波 摄

作者:三门峡人大网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