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县(市)区人大 >灵宝
灵宝市技工学校:全力打造区域职业教育品牌学校[图]
发布日期:2013-04-27 信息来源:三门峡人大网

  

  灵宝市技工学校是三门峡市唯一的县办综合技工学校,是灵宝市委、市政府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夯实发展基础的主要举措。灵宝市技工学校如何成为当地人才技术培训的主战场,如何在“四个定位”中有所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该校借助灵宝市委开展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明晰思路,完善举措,提升水平,加快学校内涵建设,打造区域特色职教品牌学校。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提升发展定位。灵宝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 )会议,明确了“一个目标”、“四个定位”,对加强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灵宝市技工学校将深入实践“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办学理念,以创建高级技工学校为总目标,以强化教师队伍和提高学生素质为抓手,力求在课程改革、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培训创新四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努力打造全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特色学校,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助推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夯实发展基础。灵宝市技工学校紧紧围绕项目建设这一重点,瞄准国家教育投资方向和领域,科学筛选确定一批项目,进一步加大职教攻坚计划、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示范特色学校等建设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水平。依托学校西校区建设被灵宝市委、市政府列入十大实事项目的有利政策,克服困难,倒排计划,加快推进,年底前实习车间框架主体竣工,其他工程建设全面提速,尽快形成总面积100亩以上的“一校两区”新格局。加强图书室管理,完善借阅制度,丰富藏书数量,提高藏书质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满足多媒体、网络教育教学和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加快现代化设施建设。完善学校体育设施与设备,合理布置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各种运动场所,满足全体师生体育健身需要。

  以深化创新为举措,挖掘发展潜力。根据当地产业调整和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校电焊、电工、汽修等特色专业,深度调研,及时调整、优化结构,打造社会需要、市场认可、学生满意的优势品牌专业,培养更多技术精、能力强、就业好的高技能型人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维,有计划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引导教师采取自考、函授等方式进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住、但求常来”的柔性引进原则,开办“灵宝技校大讲堂”,聘请省内外一流名师及各大企业的专业技能人才定期为该校进行专题讲座,联络灵宝在外人员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建立灵宝技能人才库。面对日益减少的生源,立足黄河金三角地区,创新宣传模式,扩大招生范围,建立长效机制,严控学生流失。在巩固原有就业市场基础上,拓展安置渠道,开辟新的就业市场,重点在提高对口就业率、就业稳固率、学生及家长满意率上下工夫,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话语权。举办创业先进人物报告会,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毕业生创业培训教育,真正做到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出口”拉动“入口”。

  以开放办学为方向,打造特色品牌。坚持“办开放式学校,建学习型社会”的办学思路,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与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学校开展合作。突出校校合作,继续推广完善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机电学院的校校合作模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职业院校的强强联合,互派优秀教师,互送优秀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合作,拓宽学生升专、升本、考研的继续教育发展空间。加强校企合作,在与河南骏通、东方电气共建实训车间的基础上,与企业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与企业、行业的双向沟通和对接,努力形成校企紧密合作的新局面。依托黄金股份、金源矿业、黄金投资三大骨干企业,积极与周边区域企业联系,拓宽合作范围,加大合作力度,使学校成为区域重点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和项目研发基地。创新培训方式,根据河南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他们加强与农业、民政、财政等部门联动,服务灵宝各级各类人员技能和素质提升培训,特别是针对矿山企业,强化安全操作培训工作,提高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和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相关人员的安全素质,已成为灵宝市返乡农民工培训基地和劳动部门技能培训基地。依托该校培训中心,积极开展企业在职职工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大学生创业培训等,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社会影响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灵宝市技工学校承载着领导的希望,也寄托着灵宝人民的期盼,使命光荣,任重道远。灵宝市技工学校全体师生将进一步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求实求效,为三门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建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新灵宝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汽修专业学生参加技能大赛。

作者:三门峡人大网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